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整治高考枪手需要多管齐下

(2014-06-10 07:38:38)

在复习了三个多月后,他退出了高考。当他退出的那一刻,他重新找回了自己,因为即便是参加了,试卷上也不会出现他的名字。小林(化名)第一次参加高考是为了能够上大学,改变自己的人生;而要参加今年高考,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上万元的报酬来贴补他现在的学校生活——他,现在已经是北京一所大学里大一的学生了。(69日《北京青年报》)

小林的退出可谓人生正确的选择,而退出与替考仅仅是一步之遥。当然,人们会禁不住问,以小林为代表的这4名替考者退出,是否还有更多的人“潜伏”在高考的队伍中呢?对于高考抢手的整治,法律不可谓不严格,但为什么每年都会出现,且呈现出不能根治的特征呢?其实,对于高考枪手现象来说,仅仅严惩枪手或者寻找枪手的人并不能标本兼治,更应该找寻到高考枪手背后的动因,尤其是从需求方面来考虑,多管齐下,方能对高考枪手形成高压态势,也才能最终让高考枪手退出历史的舞台。

对于高考枪手的法律严惩其实已经非常严格。按照教育部33号令,涉及代考替考的内容就有3条:一是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视情节轻重,给予停考1-3年的处理;二是代替考生或者由他人代替参加考试的在校学生或在职教师,将由学校开除学籍或解聘;三是代替考生或者由他人代替参加国家教育考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难看出,对于枪手和寻找枪手的考生来说已经非常严格,但为何还是不能禁止,这是应该思考的地方。

按理说,严厉的法律能够阻止人们违法行为的冲动。高考枪手也是如此。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人们之所以愿意当枪手,道理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诱惑。小林的例子中,一本报酬五万,二本是两万。如此高额的报酬,往往会诱惑在校大学生,在利益平衡面前,有的人自然就会铤而走险。而这样的铤而走险显然也是教育本身的失败,因为作为在校大学生不会不晓得替考的后果。而在利益的诱惑下,再抱着侥幸心理,于是就踏上这条不归路。而在替考的诸多环节中,所谓的零风险往往被多次提及,而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猫腻更应该清理干净,即对于高考从报名到进入考场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梳理清晰。

在高考枪手的事件中,枪手、中介、被替考的考生,存在着多方面的联系。对于替考学生和被替考的学生的惩罚已经明晰,而对于那些中介,尤其是中学的教师,他们在牵线搭桥的过程中也有着很多推波助澜作用。所以,对于他们更应该做到严厉的惩罚。可以说,禁绝高考枪手,需要从制度上规范起来。对替考者,对被替考者,对参与整个事件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强有力的措施,让他们不敢顶风作案。只有这样,才能以儆效尤,归还高考本身一个清朗环境。(王传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