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传言-
-王传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969
  • 关注人气:1,0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校就业指导的病要顶层设计治

(2014-05-13 07:43:46)
标签:

杂谈

最近,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布了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南京大学调查了“学校对学生求职的不利影响因素”,这是一个多选题,50.5%的同学选择“实习经历不够”,其次是“校友资源利用不足”(48.6%),排在第三位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不够”(45.8%)。此外,超过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不够”。(512日《中国青年报》)

高校学生从毕业到就业之间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距离,而如何将这样的“最后一公里”做好衔接,让学生从毕业到就业减少波折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的努力。但是,在现实中高校就业指导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师资匮乏、课程设置简单、不贴近市场。可以说,这些问题千万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需要依靠顶层设计来弥补。从宏观规划上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方向进行把握,才能避免其中的疏漏,让学生走出困惑,尽快进入到职业生涯中去。

在对高校就业指导进行顶层设计的时候,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师的定位。即将负责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位置定位清晰,是属于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教师还是属于有着学分体系的教学教师,这是需要明确的。因为如果没有明确教师的地位,仅仅需要“流水”的辅导员在担任就业指导教师的话,可以想象最终的结局。不仅是因为流动性太大,而且因为对自身定位的不清晰而自身就职业定位模糊。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都模糊不清的时候,如何能够对于学生进行清晰的指导呢?所以,没有就业指导教师职业的明确定位就不会有教师资源的稳定,也就直接影响到就业指导的质量。

另外,在解决了就业指导教师的定位之后,就业指导本身也应该纳入教学的体系内,按照学分制的要求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对就业指导有量化的考核,每个高校到底应该上多少课程,占多少学分都应该清晰化。而这也需要顶层设计上支撑,需要从宏观层面出台相关规定。因为在以往的语境中,就业指导往往是次要的课程,甚至被忽略掉。一者是因为没有专业的师资进行就业指导;二者是进行就业指导可能文不对题;三是学生对就业指导也存在着认识误区。而这些原因都是因为缺乏顶层设计的支撑导致,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上的短板造成的。

高校就业指导在顶层设计上的细节也不容忽视,即如何保证就业指导“接地气”,能够贴近学生的就业实际。学生可能不太愿意听太多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意见,但是能够听取已经毕业工作的学长们的意见。同时,对于那些在社会各界的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都可以成为就业指导的校外导师。所以,在高校就业指导这堂课上,不如先从实际做起,欢迎更多的毕业校友进入到高校讲述自己的人生和工作故事,这样更能够以鲜活的例子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从而减少就业指导的短板。(王传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