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也能如此美丽

标签:
杂谈 |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大数据”这个词也渐渐变得通俗起来。对于大数据的研究也随之变成一种时髦,似乎自身的研究范畴如果不涉及到这个问题就成为局外人一样。当然这也是说明大数据本身的热度在今天的受欢迎程度。不过,大数据到底有何魅力,尤其是对于企业营销方面,在大数据的建设与精准定位客户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可能,这还是一个更为宏观的课题,在解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人们会发现有无数人的尝试。而这本《大数据营销》在众多的大数据研究图书中也显得特立独行,之所以如此说,就在于其将核心的问题直接亮出来,那就是希冀架起数据与客户之间联系的直接桥梁,不再让企业浪费时间,更是在提升企业的效率上走得更远。
为什么数字变得如此迷人?这是作者提出的终极拷问。一组数字或者没有任何意义,而从数字到一份数据,可能就有所不同,而从各种数据的累积,情况又会悄然发生变化。对于数字以及数据的整理来源于分析学,而这样的过程中,人们的努力将会缩短无数个工时。譬如,一个企业完全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订阅客户的各种信息,来进行企业客户的选择;比如一家图书公司,可以根据一名客户的购书情况进行趋势和曲线分析,得出该消费者的兴趣与爱好;再比如,通过一个人浏览网站的历史,可以收集到其内在心理的表达,从而对此人的未来浏览进行定量判断。而所有这些都与数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都是从数据的分析中获得的最终结果。
每份数据都宝贝,每个数字都性感。之所以如此说,在于该书的翻译过程中,本身就有着将数字“性感”的趋势,而作者作为美国奥美在广告和营销中的鼎鼎大名中将自身的经验进行了这样的细致化梳理,直接点明了在数据和客户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这样的架设过程走得却是一条“删繁就简”的道路,即使在简单的基础上再繁复、再高深,最终呈现给大家的也必须是一个简明扼要的创意,否则,不会久远。当然,这仅仅是作者的创意及经验,到底是否能够移植到中国的环境中还需要现实的思考,不过随意翻阅一下那些经典的企业以及它们的广告语,你应该多少有些震撼。原来,作者所言真的颇具道理并切中要害。
数据与客户之间的桥梁架设,这当然是互联网时代的基本要求。不过,在作者坦言的过程中也表达了淡淡的忧思,那就是隐私。收集各种数据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侵入到私人领域之内,非政府性质的行为里蕴藏着商业的逐利性,这更让人们懂得隐私保护的意义重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约束行为,企业的触角将会变得无孔不入,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受害者而找不到申辩的领地。这也就最完美解答了在互联网时代里,尽管大数据的突飞猛进会给企业在建立客户资源过程中意义非凡,但同时也表明了其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而这也是为“定位客户”的行为本身蒙上一层阴影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需要全面的反思。(文/王传言)
注:该书评已经刊发2014年4月19日《新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