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应开除学生”名单是教育洁癖
(2014-01-03 21:40:11)
标签:
杂谈 |
东莞大朗水霖学校初中部学生日前报料称,临近期末,学校要求班主任填表上报“班上最应该被开除学生”名单,如果期末期间再“犯事”,就会被开除。对此,大朗水霖学校回应称,学校要求班主任上报的只是差生名单,以便于学校安排老师“一对一”辅导。(1月2日《南方都市报》)
“最应被开除学生”名单,到底有没有?校长和学生各执一词。按照学生的爆料,所谓“最应被开除学生”名单是一种指标,分配到各个班级,由各科教师选出。而如此剔除差生的做法显然是违背教育的主旨,乃是一种教育洁癖的最好表达。按照学校的规定,这样的学生犹如被列入“黑名单”,表面上对他们是一种警告,实际上无疑就是雪上加霜,即本来这些后进的学生就需要特别的照顾,才能在学习上有所进步,如此列入“黑名单”之后,非但不能进步,反而只能破罐子破摔。不难看出,教育洁癖显然的要不得,因为如此洁癖只能让教育走下坡路。
尽管该校的校长否定了“最应被开除学生”名单的存在,还说这仅仅是为了提供一对一辅导的需要。但这背后的疑云仍旧不能消除,那就是在教育的道路上,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后进的差生。差生的存在本身就是教育需要进行弥补的,而不是仅仅进行分类和剔除就完结。差生之所以差的原因是相对存在的,一方面可能是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抵达心灵的深度。所以,减少差生,有教无类,这才是教育的主旨和本质要求,仅仅希望通过剔除差生就会陷入教育洁癖的藩篱中不能自拔。
试想,按照学校的这种做法,每个年级需要4名“最应被开除学生”。一个问题是,如果这个班级确实没有犯错误的学生怎么办?是否需要“硬生生”找出4名学生来“充数”呢?假如这是一项学校的硬指标,甚至的每个班级的考核指标的话,难免会走进这样的窠臼中。另一个问题是,在每个班级里,这一轮4名学生如果真的被开除了,那么,在新的指标中又需要4名学生递补,如此以来,学校难道就是为了开除学生而设立的吗?这样的硬指标来剔除差生,非但不能剔除差生,反而让每个学生陷入一种人人自危中,因为谁都可能犯错,谁都可能进入“最应被开除学生”名单中。
“上善若水,至爱如霖”这是水霖学校的校训,也是有着深刻内涵的范畴。教育原本应该像水一样滋味每个学生,像甘霖一般哺育学生的成长。而将学生划分成为三六九等,甚至开出“最应开除学生”名单,还分配到每个班级去执行,如此洁癖,可以休矣!因为教育不是依靠洁癖来繁荣的,这是教育的反面,会走进教育的歧途。(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