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应容得下“逃课神器”
(2014-01-01 00:03:06)
标签:
杂谈 |
因为忙着面试、考研,一种名为“超级逃课助手”的手机软件在高校中悄然流行起来。在手机上很容易就可以下载到“超级逃课助手”客户端,打开后,我们便可以看到各种需求信息,上面写明了需要人来“代上课”的课程名称、上课时间、地点、报酬等,而供需之间可以进行配对。据了解,这一软件已经覆盖了全国3000多所高校。(12月30日《扬子晚报》)
面对着这款被称之为“逃课神器”的软件,高校的反应颇让人们感到疑惑,它们都在第一时间发出了禁令,而不是深刻反思高校学生到底为何选择逃课。而发布禁令,看似简单却颇有些懒汉做派,出现了问题不去认真分析原因而是想当然发布禁令。但谁都知道,在市场之上,只有存在着需求就会有供给出现,对于逃课行为来说,本身是一种不良行径应该受到惩罚。但对于使用“逃课神器”来说,更应该反思的应该是学生之所以这么选择的原因。所以说,作为高校来说,理应有容得下这款“逃课神器”的勇气和魄力,不就是一款软件嘛,有什么大不了的?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才是高校本身的表达。既然如此,在高校里,就必然会存在着各种学习方式,有的人喜欢在课堂上听讲,有的人不喜欢在课堂上听讲,这理应允许存在也应该接受。因为高校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有着独立人格的公民,而这与上课与否的关系并非直接相连。比如,有的人喜欢僻静的图书馆进行潜心研究,有的人则喜欢在空旷的自习室进行阅读和学习,有的人则喜欢在宿舍内埋头苦读,无论哪一种形式在高校中都应该允许存在,不能够强制学生去课堂上去,否则,这样的强制本身也就走向了高等教育的反面。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而不是让学生只有一种选择,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本意。
当然,人们会说正是这样的逃课软件才纵容了逃课行为的发生,其实不然。作为一位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笔者觉得,一门课程如果真的绘声绘色,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去听,即使有这样的软件也不会有人逃课。在笔者所在的大学时代里,那些必修课多数都显得陈旧过时,丝毫不能调动积极性。相反却是那些选修课,比如影视欣赏和近现代史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而那些选修课也从来没有逃过课。从中也不难看出,如果想让学生安心上课,根本上不是禁止那些逃课软件,而是应该从提升课程本身的吸引力入手。没有吸引力的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吸引力的课堂同样将是逃课的最佳选择。
所以说,高校千万别出现了逃课软件就神经兮兮,立即出台一份禁令。还是静下来反思一下到底学生为什么逃课最为紧要;反思一下课程的吸引力到底还有没有也同样重要。一方面如果禁止了这款软件,相信还会有另外一款出现,因为大家都有逃课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不妨拿出允许逃课软件存在的勇气和胆识,让逃课软件本身倒逼高校课程改革,从逃课软件本身的统计上可以看出哪些课程是逃课率高的,那就是需要亮起红牌的。(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