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意识之谜的另一扇窗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籍评论 |
在提出这样的观点之后,作者并没有急于表述,而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进行解析。可能人们会惊讶于为何其选择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也有人可能惊讶于研究意识的意义到底何在,更有人会惊讶于这样的书本身的价值何在。而这样的惊讶和疑问无疑恰恰是作者试图回答的,因为该书的副标题就是“为何人类会无休止地寻求意义”。可以说,意义本身并非存在,只是在意识的发展中实现了价值。比如,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会玩填字游戏和数独游戏。从生物学角度看,玩这些游戏只是在浪费时间;但在作者看来,这种探寻结构的行为有重大的进化意义。正是这种对结构模式的探寻,引导人类发现了火,学会耕种,乃至成就了今日科技的成果。
将意识直接张贴上“为何探寻意义”的标签之后,意识引发的认知和创造力就再次进入视野中。其实,就像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论是来自于偶尔的苹果落地的启示一样,作者丹尼尔·博尔之所以选择意识本质这个极富挑战性的话题作为研究对象,也有其个人的因素,这就是在他目睹了父亲中风后的心理变化得到的真实生活经验。同时,博尔扎实的哲学知识以及作为认知神经科学家具有的丰富经验,为他研究意识本质奠定了基础。博尔将意识看成是大脑的产物,剖析意识各个方面的特征,综合哲学和神经科学知识,为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而这样的见解正是在确定意识是大脑的产物之后得出的结论。
而《贪婪的大脑》恰似为人们洞悉意识开启一扇善意的窗户,暂时逃离那样的迷茫,走进现实的世界中去。人类的大脑无比复杂,这使我们拥有丰富的意识。意识是生命的本质,其主要任务是革新。我们运用革新能力,不断探索模式,洞悉世界的本质。“好奇号”登陆火星,人类胚胎干细胞克隆成功等,证明了人类探寻意义和模式非比寻常的能力。但是,正如作者在结语中所指出的,人类似乎聪明过头了,我们经常做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导致生活失控。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最近声称,人类对科技的过于依赖将导致人类的灭亡,因为科技发展之快超过了人类的控制能力,而灭亡时间很可能就是下个世纪。人类运用意识的革新能力,目的是要改善生活,而不是给自身带来毁灭。这无疑也给人类本身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文/王传言)
注:该书评已刊发《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