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倒下需要制度扶起
(2013-11-23 09:36:24)
标签:
杂谈 |
今年6月15日,四川达州城区正南花园附近,65岁的蒋婆婆摔倒在地,
细细阅读这则新闻,除了情感上出离愤怒外,更多的还是理性思考。老婆婆倒地后,到底是自行摔倒还是被小孩推倒,这需要双方自证清白;关于老婆婆家人的“在自家摔倒”说法,更需要进行理性思考,解析出其中的症状;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的细节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那就是根据目击者所说,原本是两个老人一起并肩走,蒋婆婆慢慢摔倒后,另外一个就不见踪影了,这又是什么原因?能否找寻到与蒋婆婆并肩走的那个老婆婆来证明呢?但是,归根结底,如果仅仅停留在道德拷问的层面上,这样的例子还会继续出现,不利于社会道德的弘扬,更是给法律本身出难题。
将倒地的道德扶起来需要的并非道德谴责,而是需要制度上的突围。第一个需要制度突围的应该是法院的证据原则,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如果蒋婆婆坚称自己的被撞到的,那么,就请其拿出足够的证据支持其说法;如果小孩子的家长坚称自己的被冤枉的,那也需要拿出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说法。而这样的证据,一方面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持,比如摄像头、行车记录仪等;另一方面更需要现场的目击证人的说辞来证明。从这起事件看,由于没有摄像头等设备,只能通过目击证人来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让道德面目正本清源。
另外,从蒋婆婆家人的说辞中不难看出其中的破绽,那就是医疗制度的缺憾。“只有说自己摔倒,才能使用医保”。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试想,如果医疗保障的范围内包含着意外的成分,那么,蒋婆婆是不是可以需求另外的帮助,而不是诬陷小孩子将自己撞到了呢?因为这两万多元的费用,只能说是自己摔倒的才能够报销。如果医疗保险制度并非完善,能否借助社会第三方的力量完成,也应该是一个现实的课题。比如由NGO组织建立这样的弘扬正能量的基金,出现被诬陷的事件,先行垫付。比如政府出面,对于这样的原本是好人好事的行为进行先行垫付,不让好心好事变得屈辱不堪。
当然,让事实回归本来面目才是这起事件的第一步,在法院的判决生效之前,在各类证据的收集完成之前。先行谴责蒋婆婆的为老不尊尚早,因为这样的缺憾尤其是道德上的缺失其实从和蒋婆婆一起走的那个不见踪影的老婆婆就可以窥见端倪。如果没有法律来扶一把道德的话,道德不仅能够倒下去,还会是一败涂地,因为这会污染整个社会风气。(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