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张曙光没有供述“花钱评院士”
(2013-09-14 09:19:51)
标签:
杂谈 |
9月10日,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法庭上一席供述,引发舆论哗然。他称当年收受企业2300万元,是因参评院士“需要花钱”。中科院11日发声明称,张曾两次参评落选,未曾收到过与张“花钱参评”相关的投诉。(9月13日《新京报》)
“花钱评院士”这应该算张曙光案件的一个副产品,由于刘志军的案件中“嫖宿女星”一样。从案件的审理角度看,每个细节都应该涉及到,都应该彻底调查清楚。当张曙光供述自己花钱参评院士,引起舆论的关注点最多的是院士制度的漏洞以及对这个“落水狗”的鞭笞。但是,这些都是看得见的部分,在看不见的领域内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假如张曙光没有供述自己花钱参评院士。那么,院士选拔制度的弊端是否会引起重视,他索贿的2300万元的流向还会引起关注吗?
对于张曙光花钱参评院士这件事来说,随着案件的审理最终会水落石出,但供述与否仍在于他本人。死咬着不说是一种选择,选择主动供述也是一种选择。在这两种选择中,他应该进行利弊权衡而最终做出供述的决定。那么,这样的供述到底是源自“纸里包不住火”的担心还是相信“坦白从宽”的法律信条?在通往事实的道路上,永远存在着许多条路,主动和被动只是一念之差。如果大胆假设一下,张曙光没有供述自己花钱参评院士的状况。那就是一切照旧,因为对于院士选拔制度存在的弊端已经从两个事件看出端倪,一个事件是“烟草院士”,一个是美国“双料院士”。这两件事都直指院士制度的标准是否科学。
张曙光被铁道部推荐为院士人选并于2007和2009年两次参选院士,这本身就是客观事实。更是现实的是,在两次中都有人匿名举报其学术造假。在这两次举报中,中科院的态度是调查,但没有结果。同样在这次的声明中,中科院的态度的鲜明的,那就是严惩不贷,但却声明没有收到“花钱参评”的投诉。这显然是说和不说一个样的声明,因为对于花钱参评院士来说,收到钱的人自然不会自己举报自己,张曙光不会自己举报自己,被索贿的人还要依靠张曙光办事,也不会举报。所以,对于中科院的声明,只能一笑置之。
而就在中科院的声明后,《新闻晨报》记者为了核实情况,连续拨打20个电话未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无论是危机公关还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信息公开以及电话的联通本应该是畅通的,如今却是这般态度和结果,着实让所有人匪夷所思。这都是中国院士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不过是因为张曙光主动供述自己“花钱参评”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罢了。一个事实是,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几年前,当初为何没有调查结果出来呢?这个追问应该直接刺痛院士制度的“七寸”,而即使出现问题还是一副不管不顾的态度,如此信息透明也成为奢谈。
尽管,从理论和实践上,院士本是代表着中国科技最高水平。但在一些地方,院士不仅成了个人利益,还成了所在单位,甚至是所在地方的利益,因为院士可以“通吃”行政资源和财政资源。这应该是张曙光要两次参选的原因且受到刘志军的鼎力支持的原因吧!而如果没有张曙光主动供述的话,花钱参选的事实、院士的真实现状,这些是否仍旧蒙在鼓里?更值得说的是,在入选的院士和正在参选的候选人中,难道张曙光现象只此一家吗?(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