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条规定”没击中学生负担的“七寸”
(2013-08-24 06:47:23)
标签:
杂谈 |
昨天(22号),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其中,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一到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全面取消百分制等规定格外吸引人的眼球,甚至有媒体把这十项规定的征求意见戏称“十项军规”。(8月23日 中广网)
对于中小学生减负,已经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呼喊的时间太久都已经疲惫不堪。如今,教育部再次拿出“十条军规”对小学生减负开刀会不会重蹈覆辙,进入减负,再增加,再减负的死循环中?这本身就值得期待。不过,“十条军规”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都远远没有击中小学生负担的“七寸”,仅仅是隔靴搔痒式的扬汤止沸,对于小学生的负担或者会因为缺乏现实的操作性不了了之,成为一个笑柄。所以,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必须先行征求意见,对于“十条军规”来说只有认真做好意见的收集,广泛听取公众的声音,才能避免出现“减负”死循环的尴尬。
要给小学生减负,关键是要先摸清小学生负担的来源。将小学生负担的来源找清楚,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小学生的负担来源,无非就是几个因素综合导致。在这些因素中,升学压力是最重要的,尽管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存在像中考和高考一样的激烈竞争考试,但对于小升初考试来说无疑也是一道门槛。正是在升学压力之下,各种辅导班被学生家长普遍接受,目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正是在升学压力下,各种家庭作业纷至沓来,即使学校不允许,家长也不买账。所以,如果小升初的招生考试制度不改革,只是在小学阶段进行“减负”无疑是舍本逐末。
另外,在小学阶段还存在着对于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那就是班级和班级之间存在着比较,学校和学校之间存在着比较。这种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比较的最终落脚点无疑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比较,学生的成绩如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都成为比较的因素。于是乎,在这样的量化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下,学生总是成为牺牲品,“梦幻童年”远离,“残酷青春”提前降临。而小学生时代最应该享受的却是游戏和玩乐,是这样的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存在决定了学生负担的无穷尽,如果不进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革新,学生负担的减负永远只是梦话。
对于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还存在一个环节就是如何考核和监督,即哪些作业属于家庭作业。如果课堂上的作业没有完成算不算家庭作业,如果家长自己报的辅导班留的作业算不算家庭作业。这其实涉及到家庭作业的操作层面和执行性,没有细节上的分化,没有有力的监督机制,不留书面家庭作业最终会成为一纸空文,而如何判定是否留家庭作业本身也是一项复杂浩瀚的工程,不仅需要各项成本的投入,更需要家长和学生的配合。如果家长和学生拒不承认,将会不了了之。(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