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善组织何时更名“老干部俱乐部”

(2013-07-31 08:15:05)
标签:

杂谈

近日,记者采访发现,由于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临退休或已退休的官员,大量在慈善组织担任负责人,慈善组织“去行政化”难度仍然很大。(730日《新京报》)

慈善组织属于民间组织,有着公益性质,其功能应该是NGO范畴,发挥其积极效应。但是由于从党群机关、事业单位中那些退休或者临近退休老干部的“加盟”,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影响到其功能的发挥。不过,最为明显的并非在于慈善组织内部,而是在慈善组织外部,那就是老干部纷纷进入慈善组织这样的民间组织内,本质上说明退休机制的“短板”。在法定的退休年龄之后,老干部该何去何从,不仅应该有所依据,更应该严格按照既定程序办事,而不是将老干部“塞”进慈善组织内部。

假如,老干部进入慈善组织是有章可循的,是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那么,这本身未可厚非。但是在现实中,大部分老干部任职慈善组织,一是任职时多是领导任命,选举也是走过场,使得一些地方的慈善组织成了老干部“俱乐部”;二是募捐时常以行政影响力影响捐助人,造成“以权募捐”的事实;三是捐款时缺少专业化知识和技能,慈善效果差。由此可见,老干部进入慈善组织的过程和结果都缺乏响应的规范约束。一方面是退出机制的无章可循,一方面是进入机制无章可循。两者直接导致了慈善组织“老干部化”的困境,让去行政化举步维艰。

因为老干部纷纷“被安排”到慈善组织行为破坏了慈善讲究公开透明、公平竞争的民间属性。从法理上看,退休官员不是不可以到慈善组织任职,关键是这些老干部转到慈善组织后,在使用行政、社会资源时应有法有规,要讲究“公益伦理”。由于这样的规章缺乏,造成慈善组织的乱象,同时也揭开干部退休机制的“短板”。干部的退休,一旦到达法定年龄都应该退休,之所以存在往慈善组织“塞人”的行为就在于很多老干部在退休时或者临近退休时的“惯性定律”,长期在权力的岗位上直接退休在家没有合适的缓冲地带,一时间难以适应,就有了去慈善组织这样的地方缓冲。

其实,缓冲不是不可以,关键是需要有制度的规定。党政机关的老干部在退休的道路上不仅应该有所遵循法治的规则,还应该以身作则。因为公务员系统的效应是无限的,他们的如何退休将影响到企事业单位的退休机制。如果这些老干部在退休问题上“扭扭捏捏”,不肯放权,必然会影响一大片。假如人人都希望如此,那么就乱套了。规则的制定就是为了约束人为的无序,老干部退休的“短板”需要弥补,唯一可行的就是依照法规办事。应该如何退休就如何退休,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制约。(文王传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