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只眼睛看香港

分类: 书籍评论 |
香港,在大陆人的眼中可谓是爱恨交加。它限制奶粉的购买,限制内地孕妇的进入,各种限制让人觉得如此果决而不友好。它又有着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教育、影视、金融都奔跑在世界的前列。对于这样的一个地方,弹丸之地却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历史,让人惊叹。但如何深入其里,真切体会其内部的逻辑,观察香港以及香港人的逻辑,需要现身说法。陈冠中的《我这一代香港人》无疑正好填补这个空白,这位有着三重身份的文化人在书中剖析了他这一代香港人的成长,也对成功和失败进行了梳理,读罢此书,让读者不由得要换只眼睛近距离品味香港。
作者陈冠中是香港“婴儿潮”一代的人,出生在上海、生长在香港、居住过台湾、现在居住在北京。对于成长的过程,他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那就是这一代人创造了香港的辉煌,而这个辉煌的缔造来源于所谓的勤劳、勇敢、奋斗的精神。但同时也不无选择地说,香港的辉煌其实是有着天赐良机的,尤其是经济的腾飞,得益于香港在二战之后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分工,迅速崛起的制造业让香港经济得到了质的飞跃。在这样的时刻,台湾落后一环,大陆正在努力供给香港廉价的副产品,这些条件都为香港的腾飞奠定了基础,更可以说,这都是天赐的机会,没有一个地方有如此好的命运而香港正好赶上了。
对于香港腾飞的原因,他归结于那一代香港人的教育模式,那就是灌输教育导致的顺从,对于制造业不挑不减,对于机械劳动从不厌倦。当然也造就了付出就要有回报的短视,演变成为香港经济的二元模式,即只剩下底层的普通劳动者还有顶层的金融产业等,缺乏的是中间层面的劳动就业和经济价值。所以,作者提出香港应该重新找到发展之路,填补中价值、中就业的经济,而不是继续走迅速赚钱的转移制造业老路。因为这条老路曾经是香港成功的原因,也恰恰是香港的失误所在,只顾及到眼前的短期利益却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香港由于高度商业化往往被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即香港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香港有着众多的作家群体,仅仅次于北京。但从表面上看,香港确实商业化程度太高掩饰了它本身的文化气息,只不过它的文化气息都是表露在外,看上去稍纵即逝的。比如香港的音乐、电影、电视,无不是曾经引领过华语世界的辉煌,但贴上“文化沙漠”的标签显然是操之过急了。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更换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香港这座城市进行重新的梳理,这包含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陈冠中的这本《我这一代香港人》无疑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在看到香港的同时也能够照映出大陆的影子。(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