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我们能为父母做点啥?

(2013-07-16 11:38:26)
标签:

杂谈

分类: 它山之石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我们能为父母做点啥?

父母是无私的,不懂得索取,只知道付出。

当年,我们也还小,不懂得报答父母,只知道惹父母生气伤心。

萶然回首,匆匆岁月,父母已老,我已成人。但转身而望,惊觉,这么多年来,我到底为父母做过了什么?

其实,人有时候,一些感悟,一些领悟,全来自他方。就如我今天这样的感受,其实是来自中国儿童剧《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里的。当我看到易太太让布仔做些事儿的时候,布仔不耐烦的样子,布仔不情愿的样子,布仔反感的样子,都让我想起我的当年。

当年的我,就如《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里的布仔一样,一身刺,父母让我干点儿活,我就觉得受不了,就觉得我成了他们的奴隶,什么事都要让我做,什么活都要让我干。仿佛我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孩子,否则他们不会对我如此指手画脚,横加使唤。而实际上,他们却只是在劳累了一天后,让我倒杯水,加把火罢了。这样的小事,都让我反感如此,试想这么多年来,父母为我们做过多少事,父母为我们添过多少件衣服,父母为我们拉过多少次踢掉的被子?父母又为我们操过多少疼爱的心,父母又为我们处理过多少惹出的祸?而我们看到的永远是自己的享受,感受的永远是自己的自私,却忘记了看他们的操劳的弯了的腰身,心酸的白了的双鬓。

《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里教书先生有一段话,让我感受很深,教书先生这样讲: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尚且如此,更别说我们人啦,母亲怀胎十月,每天都需小心翼翼,时时都是惴惴不安。生下孩子的头三年,都是母亲悉心抚养,不敢有半点马虎,孩子生病,最难过的第一个就是父母。古时候父母去世,儿女都要守孝三年,做儿女的要感悟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我不知道大家在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有什么感想,我的感想就是,我向父母索要的太多,而给予父母的太少了。仔细回想这么多年来,自我认为,父母给予我们的都是理所当然的,是他们应该付出的。从来没有想过,父母也是人,也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需要我们为他们做点儿事。可我们到底做了什么?

有首歌里唱到,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常回家看看,其实他们要的不多,只是陪着他们说说话,解解闷儿,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事实上,我们这辈年轻人儿,尤其是我们所谓的八零后,对父母做过的事情,实在是太少了。

我突然记起小时候,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我家在农村,下午放学回来,我见爸爸没有回家,问我妈,我爸做什么去了。我妈说,我爸给地浇水去了。我说,妈那你给我爸留饭了嘛,我爸回来要给我爸热了饭再让他吃啊。就这样一件小事,我根本没有放在心上,可是我爸回来后,我妈给我爸讲了这事,我爸和我妈激动地说,我长大了,懂得照顾人了,他们就因为这件事,聊了很久很久。而我也一边做作业,一边听他们聊天说话,感觉很幸福。

时光匆匆,这件事情如果不是在看了《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我根本想不起来,而看过后,才发现,竟然那么点微不足道的事,在父母眼里,却是能让他们感动,又激动的事情。这就是父母,这就是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区别。他们要的可能是我们永远也想不到的那些细微和细小,而我们关心的却永远也不会是他们的内心,却自以为是地认为,给他们足够的钱和足够的物质,就能满足他们所有的需要。

看完了《中国孩子之堂堂故事》后,才明白,原来我们能为父母做的,其实并不多,而父母想要从我们这里得到的,也不多。他们真正想要的,就是我们能陪着他们,陪着他们喝口茶,看会电视,聊聊天,讲讲家常,吃一顿全家团圆的饭,再去黄河边散会儿步。这,他们就足够了。而我们做儿女的,千万不要小看了这些细小的事儿,在父母的心里,这就是大事,这就是能让他们满足而又笑口常开的大事儿。

试问你能为父母带来多少金银财宝?试问你能为父母盖多少高楼大夏?又试问你能让父母过如何的锦衣丰足?其实以上都不重要,重要的就如《中国孩子之学堂故事》里布仔为妈妈煮的一枚鸡蛋,重要的就如易太太感动于这枚小小的鸡蛋是来自布仔的手。那么,作为儿女的我们,又何尝做不了如此细小细微之事,令父母开心快乐呢?

我想对你说,在我们看来,我们对父母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其实在父母眼里,已经相当满足,相当幸福,相当知足了。既然如此,做儿女的我们,就常做这样的小事吧,陪他们,陪他们,除了陪他们,还是陪他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