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消费是一张被“面子”撑大的网
(2013-06-22 09:22: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一年搭礼上万块,买个拖拉机也要摆酒席。”——牛爱华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笔记本,破旧的本子上记满了人情账。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茂道吐苏木乌兰敖道村村民牛爱华(化名),记录了2007年至今的搭礼账单。“一年比一年厉害,送礼简直要命。”牛爱华从柜子里拿出了一个笔记本给记者看,破旧的本子上记满了人情账。(6月21日 新华网)
人情消费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中捆绑在中国人身上一个揭不下来的伤痛,无论是结婚、生子、升迁、生日……各式各样的机会都成为人情消费的场所。并且,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情消费的份额也变得越来越多,成为不能承受之重。像新闻中那家人,一年上万块的人情消费占据年收入的四分之一还要多,已经成为沉重的负担压在每一个家庭身上。但是,这背后隐藏着的深层次矛盾却不得不让我们深思,那就是人情消费为什么在中国畅销多年而不休,还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呢?从根本上说,人情消费其实就是面子支撑下的一张被放大的网,是面子将人情消费慢慢撑大了。
其实,所谓的人情消费古来有之。那时候,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一家难以完成一件大事必须依靠一个村落的力量来完成。于是,重大的事情比如修建房屋、婚丧嫁娶都是举全村之力量完成的,而当别人出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每家每户都需要出钱出力。可以说。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里,这样的形式能够发挥集体的优势并能够完成大事,有着一定的历史限制和进步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个人的力量也可以完成重大的事情,尤其是在金钱充当货币的年代,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完成必要的事,而无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是,人情消费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变得越来越强烈,可见,面子问题再次发挥了作用。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将面子问题看得极其重要。在美国作者孙隆基写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就有过相当章节的论述,面子问题让中国人非常看重人情的往来。如今,面子又摇身一变成为金钱为代表的通货,招摇撞骗起来。比如,逢年过节和各种婚丧嫁娶,无论是亲戚朋友还是同事都要风险上自己的“份子钱”,完成人情的消费过程。反过来想,如果不去会怎样呢?道理很简单,如果不去,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觉得你这个人不通世故,不懂风情,甚至会冷落你,融不进一个圈子内。而这种观念的形成无疑也是面子在作怪,正是面子将人情消费这张网撑得越城越大,以至于难以收拾。
最终的结局那就是只能个人和家庭遭殃,甚至会给贪腐埋下伏笔。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巨大的人情消费吞噬着收入的基础,让人们疲于应付各种场合的来来往往,这都是因为面子问题,不去不行;对于官员和盛行的潜规则来说,人情消费为贪腐行为设置了一个良性的挡箭牌,那就是以人情消费的幌子进行受贿行贿,而这行为已经是在面子的幌子之下进行的违法乱纪行为,值得引起高度关注。但这是国人的一张脸,破除其根源,仍旧有很长远的路要走。(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