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年岁岁一床书

(2013-05-15 21:41: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已经不记得平生阅读的第一本课外书的名字,但从来就有那么一个宏愿就是能够拥有一个书房,里面能够放置很多自己喜欢的书,闲来无事,信手翻出一本,随便读上几页。可惜,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在减退,阅读书籍的过程也变得成为十分难过的旅程。在阅历增加的过程中,骄傲自满和消极避世也渐次增长,总觉得看书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不能增加收入,即使增长点见识也变得在世俗中多余。如此想法,应该是很多工作中人们的想法吧!

但是,有一种喜欢总是控制不住,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如你所信吧!阅读永远不是跟风,不是排行榜上出现了一本书,你就要跟着去读。这犹如出现一首新歌在排行榜首一样,时间总是检验的唯一标准,很多年过去了,那些曾经在排行榜上且又在你内心的歌曲,也犹如那些你喜欢的书吧!喜欢就是喜欢,没有理由,更没有原因。当然,你喜欢的书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就读你喜欢的,管别人什么事呢?因为阅读永远是特别自我的一个旅程,如果跟风的话,阅读就变成一种时尚,但远远不是如此。每年的新书出版一本接着一本,永远是泥沙俱下,你希冀着读完基本上不可能,唯独能够挑选那些喜欢的,特别希望读的就可以了,这也无疑是我的阅读标准。

学生时代里,最值得回忆的应该是本科和研究生的七年时光。那七年,真的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过无数次的图书馆,借阅过很多本的书,了解了很多人的思想,懂得了很多教科书灌输的另外的内容。如果说,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或者说,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影响的话,这种影响无疑是潜移默化的。七年的阅读生涯里,对自己影响最多的书有李敖、胡适、王小波、李银河、黄仁宇等等。从《传统下的独白》到《李敖大全集》,基本上读遍了他的图书馆内的所有的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这个人的书多了,形成了那种直言的恶习还是与星座有关的联系,总之,在生活中低调的我却成了在语言表达中高调的另外的我。

可能是因为教科书的灌输时间太久,特别喜欢阅读那些教科书中没有涉及的领域,那些人,那些事,那些书。尤其是去了台湾的那些学者们。总是设想,如果他们还在大陆,命运会怎样。这一点,胡适的命运颇具说服力,他的儿子留在大陆的下场十分悲惨。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也如此。在判断的时刻,找到了谢泳的书,他以一所高校,一本杂志的视角剖析,写了《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等,而西南联大、《观察》杂志,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也成为一个全新的领域,吸引着阅读的进程。这些基本都是学生时代的阅读,太多的时间,可以随心所欲。

如今只能将想读的书放在床头,成为床头书。有本关于苏州的书,从历史到现在的介绍;有本关于时评写作的书,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说;有本中国宏观经济的书,能够了解很多别人的意见。这批书翻完了再换一批,每晚看上几页也算得上是功不唐捐吧!人们总是在说没有时间,希望等到有时间的时候再看书。这里,胡适对学生说的话颇具启发性:如果等着图书馆建好了才去读书,图书馆建好了一定还不会去读书,因为这只是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文■王传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