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珠拾粹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籍评论 |
建筑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更是宝贵历史文脉的传承。而由建筑组成的古城、古镇、古村应该称之为文化瑰宝。可惜的是,在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的时刻里,更多的人关注的不是这些古建筑留下的遗产,更关注经济的发展速度。无疑,这种过度关注是极端错误的,既然历史是从昨天走来,那些经验和教训就应该指导前行之路,那些古城、古镇、古村里的一切不仅是昨天的遗留更能为明天指路。当两卷本的《遗珠拾粹》面世的时候,这种努力和希望又一次出现在眼前。
这两卷本的主创人是被称为“古城卫士”的阮仪三,这两卷书同样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学术成果,由同济大学博士、硕士、本科团队历时10年的结晶。书中以100个古城、古镇、古村为例子,几乎囊括了中国大部分省市区域,尤其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以1000幅图片的形式真实再现那些存在着或者即将消逝的古建筑痕迹。如果说能够耐得住10年寂寞是学者的耐力,而这两卷本的现实意义却远远超越人们的想象,在田野调查中,团队成员将这些古建筑视作散落在历史深处的珍珠,由于时光流转被人们遗忘,但擦亮之后仍旧是熠熠生辉发光。
从书的表面上看,人们会误以为这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如果仅以此眼光看,这皇皇两卷本无疑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关于旅游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又鱼目混珠,在众多的旅行书籍中,无不是充斥了粗制滥造的很近。但是《遗珠拾粹》却超越了旅行书的模式,它不仅告诉你这些古镇和古村的过去,更告诉人们应该如何保护才能有更好的未来,这不是旅游攻略不带任何引导色彩。作为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注重其历史价值的回归和现实意义的呈现,针对不同的村落,不同的古镇,书中给出不同的保护策略和建议并提出保护和修缮是所有古城、古镇和古村都面临着的共同问题。
当滚滚的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的时刻,那些遗留下来的建筑痕迹不应该消失而应该发挥余热,给现代人提供可资借鉴的技艺。比如在雅安地震中那座木质建筑的“屋坚强”就是明证,实践证明木结构的房屋在抗击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又比如山西应县木塔,全部是木质结构却岿然屹立百年而不变。从这些建筑的思路中,即从历史的辉煌中人们应该汲取经验,而不能是只顾及前行的车轮,却忘记如何来时之路。可以说,阮仪三的这两卷本《遗珠拾粹》恰恰是填补这样的空白,如果不适时将那些渐渐湮没在荒草天涯中的古城、古镇和古村捡拾的话,遗忘的将不仅是历史轨迹。(文■王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