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校训,想说爱你不容易

(2013-02-24 21:58:02)
标签:

大学校训

苏州大学

止于至善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近日,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还有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记者搜罗整理了武汉本地39所大专院校的校训发现,“求实”、“创新”、“厚德”、“博学”雷同率较高,其中有11个校训竟都出现了“创新”一词。与此相对的是,超六成大学生直言对校训“不感冒”,认为只是“摆设”。( 224日《武汉晨报》)

何为校训,按照通俗的解释和直观的理念,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一个好的大学必然有与之相匹配的大学精神,这种校训不仅是大学发展定位,更能够为大学的未来奠定和积累无限的动力,也成为人们对这所大学的憧憬和向往。即校训俨然已经成为大学的精神标志,与大学本身的发展相辅相成并相得益彰。

中国大学,如果将这样的题目作为一个考题的话。到底能够记住哪几个呢?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应该算得上家喻户晓的也算得上有文化气息极其浓厚的一个。相比之下,那些采用近乎于相同的“团结”、“创新”、“博学”等字眼的根本的原因无非就是办学精神和定位的恍惚不定,也根本上缺乏大学的精神内涵,这样,同质化办学最终将会导致整个中国就只有一个大学,即一个模式的大学,各地的大学无非就是其分校而已。大学演变成工厂,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一种无奈。

相对于中国各所高校的校训,国外很多高校的校训无不是引人瞩目。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的校训是 “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耶鲁大学的校训为“光明与真理”英国剑桥大学拉丁文校训引用的是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这样的校训不仅简单易于记录和传承,更是将该校的精神牢牢把握,能够形成一所高校的文化底蕴。

在中国,很多大学生乃至教师在一所高校很久却不知其校训几何,这是一种悲哀更是整个教育的创痛。一者是因为校训本身毫无特色,包含着那些基本上雷同的字眼,根本就不方便牢记;二者因为师生对于校训缺乏牢记的归属感,也说明这所高校的文化凝聚力的丧失。而反观中国那些高校内,清华大学的校训,南京大学的校训,南开大学的校训都具备历史的传承。但具备深厚文化气息和自身特色的有几个高校,东南大学的“止于至善”、苏州大学的“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云南师范大学“刚毅坚卓”、山东农业大学“登高必自”都深深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

在高校校训成为这样的逻辑同时,国内也有一些高等职业学院尝试着创立自身的校训,定位自身的办学理念,拓展自身的文化范畴。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简称SISO)作为“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提出了“尚同于学,尚礼于人”的校训,可谓独一无二。也成为在高职教育领域内一枝独秀的校训,不仅如此,即使放置在高校行列内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可以说,这无疑就是校训的典范之作,不仅表现学校的特色,更蕴含着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

反观中国大学的那些纷繁芜杂的校训,真的可谓“想说爱你不容易”。假如一个学子对自己的母校有点留念的话,校训应该是其文化的核心部分;高校留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高中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所谓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没有一个有着文化气息且符合高校自身特征的校训,千遍一律般的校训自然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只能将高校变身一个个的类似的“工厂”。(文■王传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