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杀人案值得全社会深思
(2012-08-03 14:01: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王传言
8月1日晚,辽宁发生特大杀人案。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年仅17岁,原因是与女友的矛盾。这应该是一起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一方面,年轻人之间发生点矛盾本身就是难免的,尤其是男女朋友之间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然对待矛盾之态度却远非如此亢奋之态度,这或者与个人的性格有关,更应该反思的可能是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不知,犯罪嫌疑人是否在校,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他应该在高中的年纪,接受正常的教育,当然,中学时代往往也是最冲动的年代,出现些许伤亡实在情理之中事件,但如此大的杀人案,9人死亡,无不让人毛骨悚然,但事件没落在自己的头上,国人的观念往往仍旧属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类型。
我们的周围从来不缺乏这样的案例。1月28日,山东定陶发生特大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在岳父家中杀死5人。2月14日,河南平顶山发生特大杀人案,4人死亡。3月26日,吉林省辉南县发生特大杀人案,8人死亡,犯罪嫌疑人潜逃。4月13日,湖南衡阳县一12岁初中生杀死姑妈一家三口。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们有必要深思悲剧发生的原因。任何案件的发生或者有着其深层次的理由,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却是导火索何在?而很多的导火索往往是一点的矛盾,一点的怨恨,假如能够忍一时的话远远不会爆发这样的悲剧,假如退一步的话更不会酿成这样的恶果。生命的意义永远的第一位的,这一点应该是任何教育和任何社会应该认定的,而这样的观念为何没有在大众心中生根发芽乃是问题的关键。
抛开中国的问题。7月20日,美国丹佛枪击案的发生更让人扼腕,犯罪嫌疑人模仿电影中的情节让人直指电影塑造的暴力。那么,国人在面对杀人案件的时候有没有反思我们的影视作品的引导作用吗?广电总局最新下指示,网游不能拍摄成电视剧。这道指令本身值得肯定,往往是影视作品本身的暴力情节应该如何面对青少年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电影分级制度,任何暴力和色情的成分,未成年人都会看到或者试图看到,加之,网络的发达,下载的简单便由此产生,比如各种毛片的记忆等等。而网络的监管却成为盲点和空白,让青少年的心身得到毒害,在适当的时间便爆发出来,酿成不可收拾的结果,不珍惜别人的生活同样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反之亦然。
可能,每个人的性格会有阴暗的成分,但社会的教育却可以进行及时的疏通,尤其是学校教育。但教育有时也显得无奈,比如发生在弗吉尼亚校园的枪击案就是名例子。尽管如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个别案件的出现就否定了教育的意义,这种教育本身应该直指生命本身,而不是泛泛而论,更应该将生命第一的概念灌输其中,否则,便没有真谛可言。舍此,家庭的氛围和社会环境更是另外的因素,而这更是关键的部分,毕竟,孩子们更长的时间是在家中和社会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