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浪的身心

(2012-06-24 11:55:38)
标签:

杂谈

分类: 性情中文

【文】王传言

灵魂和肉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的流行本身就说明了些什么。人活着,在一个地方,再转移到另外的地方,定居或者暂时过客,这些形形色色的过往无不演绎着关于流浪的故事种种。

在路上,曾经成为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名词,然而,那一代并没有真正“垮掉”,反而成就了那本小说的流行和畅销。《流浪者》中的主人公莫娜同样也有着如此的追问,她一直在行走,一直在路上,因为一旦停下就会面临着生存意义的追问,所以,她希望“在路上”的状态本身能够解答这样的追问。她最终的结局就是死——冻死在郊外。当然,这仅仅是故事,现实中没有更多的人能有这样的哲学意义上的追问,更没有人去真正践行这样的思考,只是在生活既定的轨迹中进行着钟摆运动,日升日落,晨昏定省,年复一年,一辈子恍然而逝。

经常,会在闹市的街头看见那些谈着吉他的流浪歌手。对于他们本身的行为来说,我由衷钦佩,我没有他们的勇气去面对行人,更没有勇气去唱歌。从他们的身上流淌着的血液应该是属于自由底色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挡,面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人类内心深处最为本真的一抹颜色。他们行走在全国各地,遭遇着不同的经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样也是一种人的生活,尽管没有机会去体验,但是真正的底色却是属于流浪的,是属于在路上的一群。

在路上的时候,经常会想到生命的意义,自然,也面临着生存意义的追问。即当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发生冲突的时候,该如何抉择?对于很多人这是个扯淡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现实而迫切。当那个时候,没有选择的时候,只能是选择生活,而将生命的尊严暂时割舍,此乃真正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典型例子。同样,在路上,会面临着回到哪里的追问,地方对于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是生你养你的故乡,有的地方是你久居的地方,有的地方仅仅是你匆匆行程之中的客栈而已。我想,所谓对于一个地方的情感无非是那个地方的人和事吧,尤其是人,假如没有对于人的牵挂,一个地方的意义便荡然无存,当然景点除外。

这次回来后,屈指算起,从09年至今,我已出走过至少8次。在这些次数中,最远到过云南丽江,最近到过浙江湖州。有人说,我是在游山玩水。其实这是最不靠谱和扯淡的话。谁愿意没事跑出去?谁愿意露宿街头?谁愿意乘坐53个小时的硬座之劳顿?只不过,每次的回归都淡然处之,至少是活着回来了,也没有遭遇到死于非命的叵测,仅此而已。在湖州,第一天晚上睡在湖州师范学院的教室内,蚊子颇多,潮湿气重,好不容易熬过一夜。第二天,身上便剩下不足两块钱,于是赶紧找个火锅店的服务员工作,因为是包食宿的,但一周之后便觉回来,那刻的心思已经不在那,也跟出走前的发生过迥异的改变。每次出走前都想着是不回来了,每次出走后没几天便觉得非回来不可。我的身心也便就在这样的钟摆中运动着。

8次的出走结果是去过无数的地方,上海,嘉兴,桐乡,乌镇,杭州,曲阜,日照,鹰潭,九江,丽江,昆明,湖州,徐州,兖州。有的地方仅仅呆过一夜的时间,有的地方却呆过一个月的时间。有的地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的地方却成了过眼云烟。这些地方中,对于日照和曲阜无疑是有着深厚情感的,每次去都有着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看着校园中那些小孩子们,想起自己在这里的时候,恍然已经是十年前的事情,能不感慨吗?而对于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应该是丽江的夜色和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每次去一个地方先找的必然是大学校园,可见,我对于大学校园的神往和留恋,其次才是景区,但景区进去过的只有乌镇一个地方,所以,所谓的游山玩水是不成立的,说是经历另外一种生活还是贴近现实的。

在这些次中,工作过两次,分别是在曲阜和湖州。而从事的都是最底层的工种。在哪里让我明白了底层的人们生活的逻辑和法则。手艺的掌握无疑就是赚钱的资本,没有手艺便没有了生活的来源。手艺的精湛便与赚钱的多寡成为正比例。突然反观,自己应该算得上没有任何手艺。除了有个文凭之外,但是文凭却不能当饭吃,这应该是最无奈的事情。当然,可以凭借着过去的成绩再次攀登,却是屡次失败,再次回到原点,再次攀登,再次回到原点。自然,后果也是丢了两次工作的机会,想来有些后悔不已。

但正如石屋禅师所言: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不必预思量。只今便道即今句,梅子熟时栀子香。这些无不是充满了宿命论观点的因素,过去的真的是过去了,现在的竟然是过去演变和造就的,于是,现在的我便成了如今的样子,可以说是过去造成的,也可以说是宿命使然。经过这么多的城市,唯有苏州有着深厚的挂牵,唯有苏州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此生有缘于此,便无悔一生生存于斯了。

当然,流浪的身心中最好的是只有心灵在路上,身体仍然存在于另外之所。这就是网上寻寻觅觅另外世界的真谛。但更重要的应该合适的时间里给身体在路上的时间,因为行走的真谛不是别的而是经历不同的文化观点,形成相对主义的观念,不仅丰富自己的阅历,更能够丰富自身的观点,避免走进极端的圈套中去不能自拔。但从人本身的构造看,所谓的身心一个要在路上,更多的是心,更少的是身,这就是现实一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