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戴着“试探社会”帽子的“包养”
“求包养!各种包养!”前日晚,北师大校园论坛蛋蛋网征友板块中,一则“求包养”的帖子引发关注。帖子称,北师大一19岁女生“求过而立之年的大叔包养”,并留有一联系电话。昨日,记者核实得知,“求包养”是北师大一宿舍女生试探社会的一种调查,“实际上子虚乌有”。(9月21日《新京报》)
当“包养”、“二奶”等字眼充斥高校的时候,我们必须反思到底是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社会环境导致的问题。当“高校二奶”现象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毒瘤在蔓延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警惕,这样的毒瘤任意蔓延会对整个社会产生何种效用?北师大女生别出心裁的“求包养”似乎又让我们找到另外的解说途径,那就是戴着“试探社会”帽子的“包养”到底该如何定论呢?自然,这种“试探社会”是目的是出自好奇心,科学的讲,是为了进行学术研究并形成调查报告警示女大学生。
但这种试探性性的调查方式是一种弯路,我们可以想象,不是任何形式的调查都是可以试探的。在这个广阔的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现象,尤其是处于转型社会的中国。当各类我们不了解和不明白的事情都需要通过“以身试法”的方式去调查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其代价自然是惨重的,结果也未必就是理想的。北师大的女生“求包养”,一种最意想不到的结果就是“弄假成真”,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不是舍命陪君子而是成了“舍身取义”,由是观之,这种方式并不值得提倡也更不值得推广。
推而广之,“包养”可以打着“试探社会”的帽子进行,那么,卖淫、嫖娼、抢劫、盗窃无不是可以打着“试探社会”的帽子进行,对于一种在道德与法律边缘徘徊的事件,当我们处于懵懂状态的时候,希望获得其真实的知识,需要做的不是“舍身”而是使用一种贴近事实的方式。这种贴近事实的方式在社会学上可以叫做田野调查方式,使用这样的田野调查完全可以近乎于接近现实世界的种种,得出总的调查结论从而警示高校女大学生。
北师大对本次事件的回应是“不知情”,也幸亏是不知情,假如处于知情状态的话,其责任就无法推卸掉。作为一所高校进行这样的“试探社会”调查明显是不稳妥的,在面对所有学生进行好奇心满足的时刻,不仅仅需要考量是到底与道德和法律是何种关系,更应该采取一种合理的方式。种种迹象表明,这种“舍生取义”的方式不足取也不可取。(王传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