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洞【转载】

标签:
观音洞临朐县五井镇石峪村杂谈 |
分类: 临朐人物 |
(注:重修观音洞记。撰文:韩相华,王传岱。拍摄于2008年8月)
在临朐五井镇石峪村西约两公里处的山脚下,有一座修葺一新的庙宇,名曰:观音洞。每逢香火会的日子,一路上的人络绎不绝,有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有本乡本土的老人为儿孙祈福的、求子的,还有幕名而来取“神水”消灾去病的。到底灵验不灵验?谁也没有做过统计。不过,住在附近的人都说,哟!你看看,今年来赶会的人比去年又多了。
有关此洞的记载,无据可查。不过,关于它的来历,却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山下住着一户人家。他们是从山西那儿逃难过来的。半路上,遇到了土匪,男的被拉去做了壮丁,包袱里值钱的东西一洗而空,女的连哭带嚎拼了性命才护住自己的儿子。母子二人好不容易到了这座山脚下,已是饥肠辘辘、精疲力尽。便在此搭建草房,居住了下来,靠打柴为生。一天天过去,儿子已经从黄毛小子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可是,母亲由于操劳过度,饥一顿,饱一顿的,也不知丈夫是死还是活,整日里以泪洗面,俩眼就渐渐的瞎了。这下子可苦了儿子,每天除了打柴,还要给母亲求医抓药。
这样的又过了几年,草药吃了几大车,女人的眼不但没见好,反而耽误了儿子娶媳妇。这当娘的心里能好过吗?每天寻死觅活的,把儿子吓得跪在地上,指天发誓:“要是治不好娘的眼,啥样的媳妇俺也不要”。这样一来,女人没办法了,随儿子去吧。
儿子砍了二十年的柴,从没伤害过一棵树,却把每棵树修理的跟标杆似的。林中的鸟儿和他是好朋友,砍柴累了,鸟儿落在他的肩上,陪坢着他;当他烦恼时,鸟儿卖弄清脆的歌喉,为他解忧。话说这一天,他刚刚砍了半担柴,忽然之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地间一片昏黄。站都站不稳的他,看见了从树上掉落的鸟蛋,赶紧接起来,不料,却一失足,从山上滚了下去。按理说,从荆棘丛生、山石怪立的山上滚下来,是非死即伤的。可这小伙子,连点皮也没擦破。
原来,是观音菩萨救了他。当时,观音正云游到此,看到了身处险境的小伙子,掐指一算,知他是个孝顺又有爱心的人,故救了他的性命,并与他耳语一番,如此如此,驾祥云冉冉西去,喜得小伙子是连连磕头。随即,急急忙忙跑到对面的半山腰,撮土为炉,拈草为香,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嘴里嘟嘟囔囔的念了几句话。这时,岩缝里滴滴答答渗出水了,小伙子跪在地上,解下腰上盛水的葫芦,虔诚地用双手托着,水一滴一滴的流进了葫芦里,大半天的时间,终于接了半葫芦水。回到家里,让母亲服下。那女人喝了这水,眼睛竟奇迹般地复明了。这神奇的水原来是白龙爷爷的“龙涎 ”,可保治百病的。到现在为止,凡是到观音洞的,必到白龙爷爷庙前取一瓶“神水”,以保家人健康平安。
观音落脚的地方正好有一个大石龛,那好了眼的女人天天来此烧香、磕头。不久,儿子如愿以偿,娶到了漂亮贤惠的妻子。好事不出门,这事渐渐地传开了,便不断有人进山,求这问那的。随着香火日盛,人们借助石龛盖了一座庙,修了神像,称为“观音洞”。民国时候,经过加工改造,已初具规模。可是,文革时期的一番浩劫,又衰败下去。只留下了空荡荡的石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加上老年人的怀旧,村民集资在石龛前修建了三间庙宇,塑了神像,终于有了古色古香的味道。前两年,在县交通局和镇政府的大力资助下,水泥路一直修到了庙门口。如今的观音洞,焕发了它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光彩,成了集旅游、观光为一体的人文景点。这里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置身山中,身心俱净,浑然忘我,可能真的是受了菩萨的“点化”。有时间,请带上家人去游玩一番,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的!
【注】:本文来源于网络。未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