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

(2024-02-28 20:05:38)
分类: 学习心得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本让人心驰神往的书籍,它讲述了一段关于成长、友谊和教育的美好故事。作者黑柳彻子以自己的童年经历为蓝本,创作了这本充满温情和感动的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小豆豆可爱又勇敢的冒险举动而逗得哈哈大笑。比如:小豆豆的钱包掉到厕所里,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捞出来,堆成一座“小山”;比如小豆豆与自己的小狗洛基相互扮狼而损伤自己的耳朵;比如小豆豆有一天单臂吊在树上,她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着,她今天想做牛肉....有趣的事情真是层出不穷,令人忍俊不禁。

书中小豆豆的经历让我明白:教育方法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当她把粪坑里的东西全掏出来时,小林校长只说:“弄完之后要放回去喔”;当她倒挂在树上时,小林校长没有责备,而是问她在干什么。试想,如果小豆豆没有去巴学园,没有遇到小林先生,那么也许她永远都会被认为是一个“坏孩子”,她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其实,我们身边又何尝没有“小豆豆”呢?如何正确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也许,这本书给了我们不少答案。虽然我们不能够实现像巴学园那样的教学,但是,至少里面的一些方法能够引导我们开展教育工作。

方法一:学会倾听

小豆豆第一次见小林校长时,小豆豆本来以为校长先生会问些什么问题,让自己回答,但是校长先生却告诉小豆豆“说什么都行”,就这样,小林先生整整听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在这期间一次都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我想这样的小林先生其实和现在《指南》中师幼互动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从幼儿的话语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比如在盥洗室刚投入洗手液时,我发现有些孩子一进入盥洗室就出不来了,于是我悄悄地站在一旁观察,原来很小朋友都在玩泡泡,一边玩一边说“我在家玩过泡泡水,可以吹出很多泡泡”“可以用洗手液吹泡泡吗?”“好像洗洁精也可以变出泡泡”……于是我们在科学区开展了《戳不破的泡泡》的实验,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同时以此为契机,让幼儿了解泡泡戳不破的秘密,了解了一定的科学知识。我想这次活动正是基于倾听幼儿所衍生出来的,只有多倾听,多观察,才能更好的了解幼儿,读懂幼儿。

方法二:学会赞美

赞美是一门艺术,小豆豆有很多缺点,经常重复地犯错误,但是校长先生并没有因此而说小豆豆是一个坏孩子。相反,校长先生一有机会,就要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就因为这样,小豆豆也觉得自己的确是一个好孩子,于是就怀有了“我是一个好孩子”的自信。或许正这句宝贵的话,决定了小豆豆的一生。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很多时候却忘记了赞美。当一个学生重复地犯错误时,我们便给这个学生贴上坏学生的标签,久而久之,这个学生就会慢慢地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学生,无论怎样都好不了,没有了变成好学生的自信。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赞美来帮助这个学生,只要我们给这个孩子贴上好学生的标签,告诉他你也有很多的优点,你也是可以做得很好,相信这个孩子会慢慢地以好孩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我想,赞美的力量比批评要大。

方法三:学会尊重

小豆豆在街上发现一种可以通过咬一口就能检查人是否健康的树皮,但是她没有钱买,于是跑去和校长借钱。校长在明知这是一种骗人把戏的情况下,依然把钱借给了小豆豆。校长选择尊重小豆豆的做法,因为他欣慰地看到小豆豆买树皮背后可贵的品质——天真和善良。所以他明知道任何人咬那个所谓的健康树皮,都不会觉得苦,还是很开心的配合小豆豆咬树皮。他用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善良的孩子不用担心身边的人生病,相信这是我们大家都希望看到的。其实,在活动中如果我们能充分尊重幼儿的想法,我们也许会有意外之喜。比如在户外活动时,我经常发现孩子们趴着玩滑梯,作为幼儿教师来说,看到这样的情景,心里难免有些紧张,生怕孩子磕着、碰着。经过我几次劝阻,孩子们还是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当我问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玩时,他们对我说,他们发现坐着玩,滑得,趴着玩,滑得。我观察了一下,孩子们讲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阻力的存在,坐着的阻力可能比趴着的阻力。因此,我尊重了幼儿的想法,支持了他们的做法但是为确保安全,我请孩子们说一说要怎样保护自己,孩子们高兴极了,大胆地说出自己是想法看到他们玩的时候,有的把头往上抬,有的用手捂着嘴,怕磕着,有的在旁边,作监督员,不许后面小朋友推前面的人。这样在教师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滑滑梯的秩序也得到了维持。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赏识幼儿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掘幼儿的潜能。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低下身来,站在与孩子视线齐平的角度看看,倾听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世界,理解并尊重幼儿,让他们做自己,才是最好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学会放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