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间《汉魏丛书》本《新序》之鉴定

标签:
古籍鉴定杂谈 |
分类: 文献学 |
我馆在1998年已经编制过一本馆藏古籍书目,这项工作我也参与其中。古籍目录的编制,第一步是要甄别古籍,并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著录,这其中的难点就在古籍的鉴定。由于我馆古籍数量不多,我们又没有参加过专业的古籍鉴定培训,因此《馆藏古籍书目》之中的古籍版本项之著录难免会有一些错误,下面这则手记记录的就是当时鉴定有误而重新鉴定之过程,这是本人通过学习,对所学知识的升华,可以说是经验之谈,总结纪录之,相信对本人以后的工作,乃至同行的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新序》,汉·刘向撰,十卷,一函四册,线装,馆藏分类编号312.1-9/1,馆藏目录版本项著录为宋版(待考)。
此书无牌记,没有版刻信息,书前只有一篇宋·曾巩所撰之“新序叙”,当时另一位老师认为是宋版书,我觉得不像,但又举不出证据,因此,才著录成这种折中的款目。
http://s9/middle/83051708gad7dcd6f1028&690
2000年五月,我馆加入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对我馆古籍重新鉴定和著录被列入了我们的工作范围。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我重新对《新序》做了版本鉴定。
《新序》叙页盖有两方钤印,阳文篆字,一方是楝亭曹/氏藏书,另一方是长白敷/搓氏菫/斋昌龄/图书印(见上图)。竹纸,质的细腻有光泽,墨色黑亮,字体竖长,刻印考究。书页有衬纸,绵纸色白,细审发现是清乾雍时期之《湖北赋役全书》书页纸。可以推断,此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善本。
根据我国各朝代版刻特点,宋版书一般都是写刻,业内称其字为软体字,明人谢肇曾说:"宋刻有肥瘦两种,肥者学颜,瘦者学欧。"这是前人的经验之谈。而这本《新序》字体竖长呆板,是为刻板需要而产生的宋体字,又称为匠体字,它已经没有手写的特征,基本没有艺术性可言。它盛行于明嘉靖以后,因此可以断定,此书不早于明嘉靖时期。
经查,楝亭曹氏,是清康熙帝的宠臣,《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曹寅是一位具有汉族血统的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其父曹玺初掌江宁织造时,曾于署内筑一亭构 ,旁植楝树,故名“楝亭”。曹玺令曹寅居此读书,以后又送他到宫中做康熙皇帝的伴读,由此他养成了一生嗜书的习惯。清初,满族人尚武,射猎之风尤甚,曹寅亦能“骑快马,拓弓弦作霹雳声。但他更主张“读书射猎,自无两妨。”
曹寅好读书,亦好藏书。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他在袭任江宁织造期间,受康熙皇帝的指使,结交了大量的汉族士子,如曹溶、徐乾学、宋牧仲、朱彝尊、王士祯等,其中不乏藏弆①之家。曹寅通过向他们访购、交换、借抄,用了十五年的时间,“藏弆古本逾万卷”,他的藏书室即以“楝亭”之名冠之,以示不忘父亲的教诲之恩。
康熙四十四年,曹寅奉旨主持扬州诗局,校刊《全唐诗》,辑印《佩文韵府》,就利用了自己的藏书。此外,他还将所藏的“世不经睹”的有关文字、音韵、书画、谱录等书籍,刊刻成《楝亭五种》和《楝亭十二种》,以广其传,沾逮来学。
到了晚年,曹寅对藏书进行了整理,编撰成《楝亭书目》。著录藏书三千二百八十七种,分三十六大类。《楝亭书目》有多种版本,最早见于嘉庆年间藏书家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三十二,著录《楝亭书目》为“无卷数,三册,写本”。又见于缪荃孙等人辑《嘉业堂藏书志》卷二,著录道光年间藏书家莫友芝的影山草堂钞本《楝亭书目》为“一册”。这两部《书目》至今均不见流传。南京图书馆古籍部现存有一部清钞本《楝亭书目》,为“十六卷”。另由金毓黻先生于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辑入《辽海丛书》的《楝亭书目》为“四卷”本,在社会上流传最广。辽海丛书本《楝亭书目》前有说明,谓:“此本乃其家藏书目也,无卷数,以类分隶,凡三千二百八十七种。”
翻检《辽海丛书》的《楝亭书目》,《新序》标明为《汉魏丛书》本。
《汉魏丛书》有三种,一是明程荣所辑《汉魏丛书》,辑刻于万历二十年(1592),它是我国第一部名副其实的以汉魏人著作为主,间有晋、梁、陈、隋人著作,专收古经逸史、稗官野乘之类的大型丛书。《汉魏丛书》的辑刻开明代广刻大型丛书的风气。原分为经、史、子、集四籍,刊刻时集籍缺,实则经籍十一种,史籍四种,子集二十三种。计二百五十一卷,以编校审、篇目全、刻印精,成为古代大型出版丛书之祖及著名的精善本。不久何允中补刻增至七十六种,四部完整,并题名为《广汉魏丛书》。后乾隆五十六年(1791)清王谟又增辑重刻了《增订汉魏丛书》八十六种,四百四十八卷。
我馆所藏《新序》是那种版本呢?因是曹寅收藏过的,所以可以排除王本。
那么,是程本还是何本呢?《楝亭书目》著录是《汉魏丛书》,那是否可以断定就是程本呢?这恐怕还不能断言。于是,我就上网搜索,先搜索的是何允中辑本《汉魏丛书》,通过耐心搜索,终于查到一套上海嘉泰拍卖有限公司之收藏品,并附有大图一张(见图三),比照两书,发现字体、行款一致,有可能是同一种。
又搜索程荣所辑之《汉魏丛书》,也发现了踪迹。古籍网No.35473号商品就是1925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明程荣辑《汉魏丛书》之《新序》,网上附有图版,见图四,与我馆所藏《新序》相比照,可以明显看出不是一种版刻风格,到此可以断定,我馆所藏是何允中辑本《汉魏丛书》无疑。
http://s5/middle/83051708gad7dd691bc24&690
http://s10/middle/83051708gad7dd94bf079&690图二、何本《汉魏丛书·易传》书影
图三、涵芬楼影印明程本《汉魏丛书·新序》书影
通过《新序》的版本鉴定,我总结了如下几点:
1、见多识广是古籍工作人员的基本功,有了这个基本功,再进行古籍鉴定将会变得容易 。
2、接触古籍后,首先要查看有无牌记、序跋、钤印等有可能提示版本的信息。
3、查看古籍的版刻信息,如字体、纸张、墨色等,当然,这需要有较强的基本功做后盾。
4、浏览古籍的内容,查看有无避讳。
5、在此基础上,如果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就要利用手头的工具书,进行追溯,直到查出原委。现在我们进行古籍鉴定比前人有了极大的方便条件,就是可以利用网络查询。网上有许多古籍网、拍卖公司等网站,拥有大量的古籍信息,包括书影图片可供参考。
另外,关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增订汉魏丛书》等丛书名称在当时丛书刊刻时并没有这种区别,应该是时人(后人)为了区别三种刻本而加的补充。
说明:“长白敷槎氏菫斋昌龄图书印”是傅昌龄的藏书印。
傅昌龄,清藏书家。富察氏,字敷槎,号堇斋。蒙古镶白旗人。雍正元年(1723年)进士,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建藏书堂为“谦益堂”,丹铅万卷,锦轴牙签为一时之盛。曾获曹寅所散出的大半藏书。当时纳兰性德“通志堂”藏书虽多,但精本名椠则不如昌龄。后因家境渐落,所遗之书大半为昭梿所购。
注:
①.弆,音jǔ,收藏、保藏意。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弆,藏也。《通俗文》:密藏曰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