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角色定位分析:弄明白“你像谁?”“你是谁?”

(2017-03-01 14:49:48)
标签:

企业家

战略管理

制定战略

角色定位

分类: 战略

  制定战略,需要企业进行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即需要弄明白“你像谁”和“你是谁”。这个看起来简单,其实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很多企业一开始都是模仿,仅仅处于“我像谁”阶段,没有真正搞明白“我是谁”。当然,创业初期不明白企业怎么做时可以先按照“我像谁”来做。因为你“像谁”,谁就是你的标准。标准在管理中叫“标杆”,其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努力做成他们那样。

  比如红星·美凯龙的例子。红星·美凯龙老板叫车建新,他想开超市不知道该怎么开。后来他发现有一个叫“麦德龙”的公司做得很好,他就跟着人家学。人家叫“麦”,他就叫“美”;人家叫“德”,他就叫“凯”;人家叫“龙”,他也叫“龙”。人家叫“麦德龙”,他叫“美凯龙”。后来,他发现这样模仿太严重了,他就在前面加了两个字,叫红星·美凯龙。

企业角色定位分析:弄明白“你像谁?”“你是谁?”

  那他怎么经营呢?麦德龙在哪儿开店,红星·美凯龙就在人家对面开一个店。麦德龙开一个店花500万美金去做调研,红星·美凯龙是一分钱不花直接开在对面。所以到最后红星·美凯龙把麦德龙挤兑得够呛。到最后麦德龙在中国开不起店了,车建新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开了。

  标杆的作用有些像镜子。镜子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发现不足,帮助我们反思自我。反思在管理过程中叫“评估”。企业中评估一个董事长是否合格称职,首先是看他的形象是否符合工作角色;其次,是看他能不能告诉企业,我们应该像谁,我们应该把谁当成标杆。

  但是,只告诉企业“我像谁”毕竟是低水平阶段,就像在人生舞台上生、旦、净、末、丑什么都能演一点,但是最终自己适合演什么角色不清楚,也无法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真正明白“我是谁”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高水平阶段。

  我们中国人老是问“我像谁”,但是很少问最终“我是谁”。所以很多人没有目标以后,没有比自己强的人作参照以后,往往就会失去方向。这就需要企业领导者在带领企业把“我像谁”做到位之后,再带领企业弄明白最终“我是谁”。

  大家知道,华为的任正非最早是倒腾电子元器件、彩电的。为什么他后来做交换机了呢?因为最早的时候他卖过交换机,他知道做交换机非常挣钱。于是他就想,自己能不能做交换机?变化首先是内心的变化。从卖交换机到做交换机就是内心的变化。任正非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他从卖交换机,慢慢变成做交换机。就是因为他弄明白了我应该是谁?我应该是卖交换机的人,还是做交换机的人?这里边有一个词,叫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

  任正非先是经历了“我像谁”阶段,模仿别人的东西,之后开始追求“我是谁”, 完成了从卖交换机到做交换机的转型,这就是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明白了角色认知,才开始了事业的新起点、新局面,树立像大公司一样做大做强的理念,培养了狼性团队,终于有了今天的华为。

  制定战略,不仅要明白“我是谁”,“我在内心是什么样,我在外面是什么样”,清楚自己的角色认知、角色定位,而且要明白应该把企业做成什么样,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怎样做,分几个阶段来做。

  任正非决定做交换机明白了自己是谁,但是还需要解决市场开拓问题,才能让自己成长起来。开拓市场需要合作,于是他想尽办法和电信局一块儿成立公司。同时,在成长的过程中,它还学会了和员工合作,和咨询公司合作。

  怎么和员工合作?用利益把员工捆绑起来。在华为有两种人,一种是做销售的,一种是做研发的。这两种人,在当时只要进华为都是高工资。

  华为还懂得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咨询公司合作,比如它选择与IBM合作。在得到了IBM的鼎力相助后,华为一路崛起为行业巨擘。据华为高管和公共文件透露,IBM曾经向华为提供西方管理技能培训,并在华为的产品中融入了自己的技术,帮助其从一家本土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2011年,IBM建议华为向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扩张,该业务于2011年为华为贡献了五分之一的营收。

  华为还曾聘请过埃森哲、波士顿咨询公司、普华永道、美世和合益的咨询师,不惜花费巨额咨询费升级管理流程。

  开拓国外市场也并不容易。任正非起初到法国去卖交换机时,无论怎么努力也卖不掉,因为他连哪个企业、哪个单位用都不知道,敲门也是吃闭门羹。经过多次碰壁后,他终于明白了有钱要大家赚。在国外市场不要自己去做销售,要学会找当地有关系的人,找别人帮你卖,让他们赚钱。你给了他们利益后,他们就会自愿为自己的利益帮你卖。后来,这套销售圣经推广后,改变了华为当初的被动局面。

  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会经历市场开拓阶段,市场开拓离不开合作。不论做什么都要懂得找人帮你运作的重要性,懂得怎样用别人成就自己的一辈子。“借脑永远胜于用自己的脑”,智慧的碰撞将掀起创意风暴。“1+1”不是等于1,而是远远大于1。哪怕别人只是见证了你的成功,那也是一种快乐的分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阶段,不能以管理者的生硬姿态出现,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并清楚地明白什么阶段以何种身份角色出现。

  当然,任何合作都具有阶段性,当彼此的利用价值消失时,合作就到了尽头。这可能不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人一生追求圆满,善始善终,如果决定和这个人合作就努力争取合作到最后。殊不知,最后的结果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佛家说过“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就是善始善终。比如,在市场营销中,顾客不买没关系,要多加强宣传,让他们听听你的宣传也是尽了自己的努力。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是,耕耘到时机成熟,自然会有收获。顺其自然的成功,这不仅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的成熟。

  著名管理专家李江涛教授应用复杂系统理论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专注于企业的全方位改造计划、战略规划,商业模式设计、股权设计,融资规划、企业全方位管理体系构建,企业大数据体系构建,电话:1381113446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