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八篇后
(2015-09-19 01:09:00)
标签:
鬼谷子李江涛 |
摩篇第八
摩①者,揣之术也。内符②者,揣之主③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④。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⑤,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⑥。故微而去之,是谓塞窌⑦、匿端⑧、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⑨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
古之善摩者,如操钓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10日成而人不知,主兵11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12,故曰“神”;成之于阳13,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24;积善也,而民道15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16,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17。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18也;行者,成19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20。故圣人所独用21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
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22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23与时相偶者24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曰:“情合者必听”。故物归类25,抱薪趋火26,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27,于势譬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独行28之道”。夫几者29不晚30,成而不抱31,久而化成32。
【注释】
①摩:揉擦,切磋。《周易·系辞》:“是故刚柔相摩”。这里指通过刺激、试探,以求引起对方反映,从而了解内情。
②内符:情欲活动在内,符验就表现在外。
③揣之主:揣的主要对象,指内符。
④隐:隐密。
⑤测而探之:观测、研究,以探求其真实的欲求。
⑥有为之:有作用。
⑦窌(jiào):地窖。
⑧匿端:匿,隐藏;端:端绪、开始、前兆。隐匿其端绪。
⑨符之:与之呼应。
⑩主事:所主持的事情。
11主兵:指挥军队。
12谋之于阴:悄悄地谋划、策划,不让人知道。
13成之于阳:公开实现目的。
14其所以利:之所以有利。
15道:当作应走的路来顺从。
16不争、不费:不使用武力,不消耗战费。
17比之神明:当作神奇和圣明。
18发:扩大名声,这里指有声誉。
19成:使其成功。
20卑者,谄也:所以要谦卑,是为了谄媚。
21独用:单独使用。
22无隙:紧密无间。
23道数:道与术,指规律与方法。
24道数与时相偶:规律、方法与天时三者和谐。
25物归类:事物各有自己归属的类别。
26抱薪趋火:抱着柴薪,走近火堆。
27物类相应:物以类聚,相同的事物,便会有相应的反映。
28独行:节操高尚、独立而行。
29几者:通晓机微。
30不晚:不失时机。
31成而不抱:把事情作成也不保守不前。
32久而化成:天长日久,就能化育万物。
【译文】
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隐而不现的。这就要适当地去“摩”,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符反映出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摩意”的作用。
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动机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了事,却不留祸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办成的。
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才是高明的。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之下都称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需求,谦卑就是委曲。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辞;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首先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有适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自己的说辞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独往独来,就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停止,天长日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
权①篇第九
【原文】
说之者,说之也①;说之者,资②之也。
饰言③者,假之④也;假之者,益损⑤也。应
对⑥者,利辞⑦也;利辞者,轻论⑧也。成义⑨者,明之⑩也;明之者,符验11也。难言12者,
却论⑩也;却论者,钓几14也。佞言15者,谄而干忠16;谀言17者,博而干智18;平言19者,决而干勇20;戚言21者,权而干信22;静言23者,
反而干胜24。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25;先分不足26而窒27非者,反也。
【注释】
①说之者,说之也:前一“之”为衍文。陶弘景注云:“说
者,说之于彼人也。”本句意为:所谓说,就是劝说别人。
②资:资助。陶弘景释此句云:“说之者,有资于彼人
也,资取也。,’
③饰言:修饰言辞。
④假之:假借以说服人。
⑤益损:增减。
⑥应对:应承对答。
⑦利辞:巧辩之辞或敷衍之辞。
⑧轻论:轻视论说。
⑨成义:具有义理的言论。
⑩明之:阐明真伪。
11符验:符合应验。
12难言:指责之辞。
13却论:反对论调。
14钓几: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事。陶弘景对这一段注释云:“言或不合,反复相难,所以却论前事也。
却论者,必理精而事明,几微可得而尽矣,故日却论
者,钓几也,求其深微日钓也。”
15佞言:奸巧谄谀、花言巧语。
16谄而干忠:以谄言求取忠名。
17谀言:谄媚,以不实之辞奉承人。
18博而干智:以貌似广博的虚浮之辞求取智慧之名。
19平言:平实的言语。
20决而干勇:果决不疑而求取勇的名声。
21戚言:忧愁的话。
22权而干信:运用计策求得信任。陶弘景注云:“权
者,策选进谋以求信名,故日权而干信。”
23静言:巧饰之言。陶弘景注释云:“静言者,谓象清
净而陈言。”即认为静言是心平气和时所言。
24反而干胜:自己有不足却指责他人从而求取胜利。
25纵舍不疑者,决也:陶弘景注中有云:“决者纵舍不
疑以求勇名。”
26先分不足:自己不足。
27窒:堵塞、阻碍。
【译文】
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劝说人,就是资助人。修饰言辞,就是假借以说服人;假借,就是有所增减。应辩对答,是巧辩之辞;巧辩之辞,是轻视论说。具有义理的言论,是阐明真伪;阐明真伪,是为了符合应验。指责之辞,是反对的言论;反对的言论,是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处。花言巧语,是以谄言求取忠名;以不实之辞奉承人,是以貌似广博的虚浮之辞求取智慧之名;平实的言语,果决不疑而求取勇的名声;忧愁之言,运用计策求得信任;巧饰之言,自己不足而指责他人求取胜利。曲意巴结奉承,就是谄媚;繁复虚浮之辞,就是博;筹划运用谋略,就是权变;果决不犹豫,就是决;自己不足而责备他人,就是反。
【原文】
故口者,几关①也,所以关闭情意也②。耳目者,心之佐助③也,所以窥间见奸邪④。故日参调而应⑤,利道⑥而动。故繁言⑦而不乱,翱翔⑧而不迷⑨,变易⑩而不危者,睹要得理。故无目者11,不可示12以五色13;无耳者14,不可告15以五音16。故不可以往17者,无所开18之也;不可以来19者,无所受20之也。物有不通21者,故不事22也。古人有言日:
“口可以食,不可以言23。”言者有讳忌也24;“众口铄金25”,言有曲26故也。
【注释】
①几关:即机关。机所以发,关所以闭,设有机件能制
动的机械,称为机关。El是发出言语之处,故云“口
者,机关也”。
'
②所以关闭情意也: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意的。陶弘景
注云:“情意宜否,在于机关,故日所以关闭情意也。”
③心之佐助:思维的辅助。心,指思想摁维。
④窥间奸邪:察知发现奸诈邪恶。
⑤参调而应:三者调和呼应。参,同“三”,指口、目、耳
三种器官。
⑥利道:有利的途径。
⑦繁言:繁复的言辞。
⑧翱翔:鸟在高空飞舞。此处指言辞纵横自如。
⑨迷:迷乱。
⑩变易:变化、改变。指言辞形式或内容的改变。
11无目者:眼睛看不见的人,盲目。泛指对色彩感觉
不敏锐者。
12示:展示,给…一·看。
13五色: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泛指各种色彩。
14无耳者:耳朵听不见的人,泛指对声音感觉不敏锐者。⑩告:告诉、谈论。
15告:告诉、谈论
16五音:古乐五声音阶的五个阶名:宫、商、角、徵、羽。
泛指音乐。
17往:前往。意为前去游说。
18开:开启。陶弘景注释云:“此不可以往说于彼者,
为彼暗滞无所可开也。”
19来:意为来游说。
20受:接受。陶弘景解释云:“彼所不来说于此者,为
此浅局无所可受也。”
21不通:不通达、不可沟通。
22不事:不从事
23口可以食,不可以言:口可以用来吃食物,不能用来
说话。
24言者有讳忌也:言语有所顾忌隐讳。
25众口铄金: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铄,熔化金属
26曲:偏邪,不正
【译文】
口,是言语发出之处,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维的辅助,可以察知发现奸诈邪恶。所以说口、目、耳三者调和呼应,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所以繁复的言辞不能紊乱,言辞纵横自如而不迷乱,言辞形式或内容的改变而不危险,重要地在于把握事理。所以对色彩感觉不敏锐的人,不能给他欣赏各种色彩;对听觉不敏锐的人,不能跟他谈论音乐变化。所以不能前去游说他,是因为他暗滞不值得开启;不能前来游说他,是因为他浅薄没有接受的能力。事物不通达,故不能成就大事。古人说:“口能吃东西,不能用来说话。”是因为言语有所顾忌隐讳。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是形容言语容易偏邪不正。
【原文】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①,举事②则欲成。
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
用其所拙③,而用愚人之所工④;故不困
也⑤。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
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⑥之捍也⑦,必以
坚厚⑧。螫虫之动也⑨,必以毒螫。故禽兽
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用其用⑩也o
【注释】
①欲听:希望听从。
②举事:办事、行事。
③拙:笨,与“巧”相对。
④工:擅长、善于。
⑤故不困也:所以不困难。陶弘景释云:“智者之短不胜
愚人之长,故用愚人之长也;智者之拙不胜愚人之工,
故用愚人之工也。常能弃拙短而用工长,故不困也。”
⑥介虫:介,通“甲”。指有甲壳的虫类。
⑦捍:抵御。
⑧坚厚:指坚固厚实的甲壳。
⑨螫虫:有毒刺的虫类。
⑩知用其用:知道使用他该用的游说术。
【译文】
人之常情,进行游说希望能被采纳,办事就希望能成功。不能用智慧之人的短处,而可以用愚笨之人的长处;不能用智慧之人很不熟练之处,而要运用愚笨之人很精巧之处。游说其有利的地方,是发挥他的长处;陈述其不利的地方,是回避其不足。所以甲虫保护自己,充分利用坚硬的甲壳。有毒刺的虫采取行动,一定要用它的毒刺。禽兽都知道用其所长,人在言谈时也应该使用他该用的游说术。
【原文】
故日:辞言①有五,日病、日怨、曰忧、
日怒、日喜。故日:病者,感衰气②而不
神③也;怨者,肠绝④而无主⑤也;忧者,闭
塞⑥而不泄⑦也;怒者,妄动⑧而不治⑨也;
喜者,宣散⑩而无要⑾也。此五者,精⑿则
用@之,利⒀则行⒁之。故与智者言,依于
博;与拙者言,依于辩⒂;与辩者言,依子
要⒃;与贵⒄者言,依于势⒅;与富者言,依
于高⒆;与贫者言,依于利⒇;与贱者言,
依于谦21;与勇者言,依于敢22;与过23者
言,依于锐24。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
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25;与不智者
言,将以此教①之,而甚难为②也。故言多类,事多变③。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
不乱④。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⑤,故智贵
不妄⑥。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⑦。
【注释】
①辞言:言辞,与人谈话。②衰气:衰竭之气。
③不神:不精神。陶弘景注云:“病者恍惚,故气衰而
不神也。”
'
④肠绝:意为怨之极,肠欲断。
⑤无主:没有主意。陶弘景注云:“怨者内动,故肠绝
而无主也。”
⑥闭塞:关闭阻塞。
⑦不泄:不能发泄。陶弘景释云:“忧者快悒,故闭塞而言不泄也。”
⑧妄动:草率行动。
⑨不治:语言没有条理。陶弘景释云:“怒者郁勃,故妄动而言不治也。”
⑩宣散:松散。
⑾无要:抓不住要领。陶弘景云:“喜者摇荡,故宣散
而言无要。”
⑿精:精通。
'⑩用:使用。
⒀利:有利。
⒁行:实行、使用。
⒂依于博:依靠渊博。博,广博、宽广。⑩辩:善辩、巧辩。
⒃要:要领,概括。⑩贵:显贵、高贵。④势:势力、权力。⑨高:指精神性的高度。
⒄利:利益、好处。③贱:地位低下。④谦:谦逊。
⒅敢:果敢的气势。
、
⒆过:责备。
。◎锐:急切、坚决。
⒇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这是言谈方法,而人们却常
常违背它。陶弘景释云:“此量宜发言之术也,不达
者反之则逆理,而不免于害也。”
21将以此明之:用这些方法阐明。
①教:教导。
,
②甚难为:很难做到。陶弘景释此句云:“然人迷日因久,教之不易,故难为也。”
③言多类,事多变:言谈有多种方法,事物有多种变化。24故事不乱:所以事情不会错乱。陶弘景释云:“言者条流舛难,故多类也,事则随时而化,故多变也。若言不失类,事亦不乱。”
④主:主旨。
⑤故智贵不妄:所以智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紊乱。陶
弘景释云:“不乱故不变,故其主有常,能令有常而
不变者,智之用也。故其智可贵而不妄。”
⑥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听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
辞要巧妙,这样才能处处成功。聪,听力好;明,明
白、高明;奇,出人意料、巧妙。陶弘景释云:“听聪
则真伪不乱,知明则可否自分,辞奇则是非有证。
三者能行则功成事立,故须贵之。”
“
【译文】
所以说,言辞有五种,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病言,就是指有衰竭之气而精神不足的言辞;怨言,就是哀怨断肠而没有主意的言辞;忧言,就是关闭阻塞不能宣泄的言辞;怒言,就是草率行动而没有条理的语言;喜言,就是松散抓不住要领的语言。这五种言辞,精通后可以使用,有利就可实行。所以与智慧的人言谈,要依靠渊博;与笨拙的人言谈,要依靠善辩;与善辩的人言谈,要依靠提纲挈领;与高贵的人言谈,要依靠权势;与富贵的人言谈,要依据精神的高度;与贫困者言谈,要依据利益;与低贱者言谈,要依据谦卑、与勇敢者言谈,要依据果敢;与责备者言谈,要依据坚决。这是言谈的方法,而人们却常常违背它。所以与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阐明;与不聪明的人言谈,就用这些方法教导,然而人痴迷太久,做到也是很难的了。所以言谈有多种方法,事物有多种变化。所以即使整日言谈,也不会失去方法,事情不会错乱。整日不言谈,不变化宗旨,所以智慧的可贵之处在于不紊乱。听力要好,智慧要高明,言辞要巧妙,这样才能处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