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爷爷说,相传远古时期,洛阳龙门山的南面是一条大江,靠近龙门山的边上是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山上种着很多树,山脚下有村庄,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牧童,天天到山上去放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时间长了,他就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给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他,如果再听到的“开不开”的话就回答:“开!”。牧童照此办理,这一天放养时又听到“开不开”的声音,牧童就憋足力气大喊一声“开!”谁知一声未了,便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一泻千里,流向东海,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水流过后啊,两山的崖壁上便出现了无数蜂窝似的窟隆,窟隆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千姿百态,蔚为奇观,只见有的眉清目秀,有的轮廓不清,还有的缺胳膊掉腿。爷爷说,为啥有的轮廓不清,有的缺胳膊掉腿呢?原来是地神正在造像,需要九九八百一十天才能完工,有的造好的石像急着出来,就老问“开不开”,结果还差几天,就听到了“开”的声音,有的石像没造好,就残缺不全了,不信你可以去看一看,是不是真的。当时,还有“打开龙门口,旱干汝阳江”的说法。以后去了龙门,看了石窟以后,当看到那么多缺胳膊掉腿的石像,还真信了很长一段时间。
http://ww1/large/830293b7gw1et07hnmicej20ow0eadki.jpg
以后还听到过两个关于龙门的传说,都是晚饭后坐在家门口听大人们侃大山侃的。
一说,古时候,龙门东西两山是连在一起的。山的南边,是一个很大的湖泊,湖水滔滔不绝,那湖泊也不断加大,侵食了沿岸的良田和村庄,人们只好背井离乡,跑到四周的山上避难。后来,大禹治水来到了这里,看到百姓遭受水害,就想方设法疏浚水道。他登上高高的山峰,仔细地观察了地形,就扛着大斧来到龙门山,一斧子把山劈开了一道缝,让滚滚洪水顺缝而过,东流而去。于是,湖水消退了,只留下中间那条长年流沿的伊河,留下了河两岸平坦肥沃的良田。为了纪念大禹,人们在当年避难的山峰上建了一座海渎庙,四时供奉禹爷,香火不断。
http://ww1/large/830293b7jw1et07l1kp61j20b407g3zu.jpg
传说三说的是鲤鱼跳龙门的故事。说很早以前,龙门未被凿开,伊水被龙门山挡住了,在山南积聚成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就从黄河出发,顺着伊河来到龙门山口观光,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这时,只见一条大鲤鱼说:“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这时,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红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伙伴们见此情景,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为这件事写诗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传说是美好的。龙门石窟的产生自有其历史缘由,但这写神话传说,却反映了古往今来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为龙门石窟凭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