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古迹名胜十六景(1)伊河西八大景

标签:
杂谈 |
伊河西八大景
一、第一名相:
《中国将相辞典》所载自先秦至清朝的878位将相,《中国历代名师》所载52位名师,伊尹均名冠首位,称中华第一名相。平等乡古称大莘店,是伊尹的故里,村西0.5公里有伊尹祠、伊尹墓、《拜尹台》、《伊尹故里》、《中华第一相》碑: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19/498203df-211d-4394-8831-7ffc0193cbc0.jpg
伊尹祠的伊尹塑像: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0/4-22/0fe095b2-6ed7-43e2-8373-203d51f1ab4a.jpg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19/64eb3ab7-6f2b-449b-a046-9a27d46bdf2e.jpg
唐代文献《十三经疏注》记述,论语说“汤臣大贤惟有伊尹”。孟子说“伊尹圣之任者也”。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25/73035aaf-ac96-47e8-90b5-399c6ae2ad6d.jpg
《中华第一相》碑: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19/98152bef-b777-44f1-86fb-cd04b24e487f.jpg
伊尹祠有对联曰:“伊尹耕野几度鸣鹤盘垣九皋去,汤王聘贤五番玉骑奔腾龙门来。”关于伊尹出生地,北魏《水经注·伊水》有明确载:“伊水又过陆浑县故城北(注:今嵩县田湖镇上古城村),,,,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东北过新城县南(今伊川平等乡古城村南)。伊尹出生在嵩县陆浑上古城村与伊川古城村之间的有莘之地。
唐孔颖达《十三经疏注》载“伊尹老归故里。”《帝王世纪》载:“伊尹卒,沃丁葬之以天子之礼,以报大德焉。”
伊尹是中国历史上有史料明确记载的第一位宰相。《孟子》载:“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伊尹相汤而王于天下。”“伊尹,圣之任者也”。《史记·殷本纪》:“伊尹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举任以国政。”
下图伊川出土商代的“子申父己鼎”: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795b249c-0294-46ab-ab07-f016acf24808.jpg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9cebc75a-9967-46da-8832-2fab367b42fa.jpg
中华第一相碑: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25/33abfcf0-ccca-4515-9f7d-40d2bfa5b78a.jpg
伊尹辅佐成汤开创了商王朝,又辅佐成汤的儿子大丁、外丙、仲壬和成汤之孙太甲,为三朝功臣,他主持建造了偃师商城,规范了甲骨文,提出“咸有一德(以德治国)”“任官唯贤材(任人唯贤)”等立国大计。历代尊为贤相。站在伊尹墓前,面南向伊尹祠,拍手或呼叫,回声很灵,传说在此求愿,极有灵验。此回音壁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有同工之妙,但要早三千多年。
伊川大辛店(平等村)出土商周时期马车上的青铜人形车辖装饰: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30e2ef4a-6a82-4cd7-97cd-88367fbf0277.jpg
伊尹祠附近还有马回永庆寺、宋店卧云山、石守信墓等名胜古迹。
山东曹县、河南商丘、开封杞县、洛阳偃师、洛阳伊川历史上都有“伊尹墓”。
出现这一现象,皆因史料记载混乱造成。
现代考古资料表明,偃师商城是成汤灭夏后建立的第一个城池,被誉为“夏商分界的界标”偃师是名副其实的“亳”。这一时期正是伊尹主政时期,伊尹辅佐成汤灭夏,建立起商王朝。
成汤称帝没几天就去世了,由于成汤的大儿子大丁病的很严重,无法当皇帝,伊尹就扶立成汤的次子外丙、仲壬先后即位当皇帝,但这两位新皇帝身体也不怎么着,病体缠身,不久也去世了。于是伊尹扶立成汤的大儿子大丁的儿子、成汤的孙子太甲称帝。谁知这个太甲不心疼爷爷创业的艰辛,“不遵汤法,乱德”,使新建的商王朝处于危机之中。作为开国重臣的伊尹,以国事为重,毅然将太甲送到成汤的墓园“桐宫”“闭门思过”,有著名的“太甲悔过”事件。待太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伊尹重新把太甲接回当皇帝,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
有一种说法,说太甲从桐宫潜出杀了伊尹,把伊尹的田宅中分给伊尹的两个儿子伊陟和伊奋,从已发现的甲骨文的所有记载中,有大量称颂伊尹的卜辞,而没有任何伊尹被杀的蛛丝马迹。如果伊尹被杀,他的儿子以后怎能再当宰相呢?
到太甲之子、成汤重孙沃丁称帝时,“伊尹老归故里。”“伊尹卒,沃丁葬之以天子之礼”。但八十年代建偃师首阳山电厂时,考古队在历史记载的亳地,偃师县城塔庄以北发现了埋于地下三千六百多年的偃师商城,但考古发掘钻探,没有发现传说中葬于此亳地的伊尹墓。
那么,伊尹墓究竟在哪里呢?西晋皇甫谧作《帝王世纪》,其中记“伊尹卒,葬于亳”。历史上,商丘曾称“南亳”,曹县称“北亳”,偃师称“西亳”,几个地方都称有“伊尹墓”,敬仰名相伊尹之情由此可见一斑。早在唐代,史学专家孔颖达在对历代史料厘定后,认为:“伊尹老归故里”。所以,伊川大莘店伊尹故里才是烹饪鼻祖、第一名相伊尹的归宿之地,大莘店伊尹祠后的伊尹墓才是这位“莘氏圣人”的安息之处。
一位莘氏少女桑树洞中捡到婴儿,这个婴儿成了圣人,用母亲的姓氏命名圣人,与用捡到婴儿的河流“伊河”、“银(尹)河”命名伊尹,具有同等特殊纪念意义。伊川大莘店的伊尹墓还有别名“莘伯墓”(见老《嵩县志》、《伊川县志》),意思就是“莘地的圣人”,是圣人故里对本地名人的昵称吧。
由中央统战部华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华龙·源流文化》一书中,平等乡上元村南龙头沟中的天然石龙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洛阳市旅游地质景观分布图》列为淋滤钙华型石龙景观,距今约三百余万年: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19/ee7a1e0b-54e5-4346-b97a-d34b4384a26d.jpg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eb69e454-523c-4869-af94-945cb5a0ec40.jpg
夏秋潜龙: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ddb9791d-aad4-4a7f-8efb-8cfa925eda62.jpg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19/fd57ef41-46a0-4b45-9a54-3c6528d1c45b.jpg
望龍台雪龍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25/42f44675-96c2-407d-83bd-c2052061b256.jpg
天然石龙位于龙头沟北侧沟壁上,现出露部分长约九十九米多,高近九米五。龙的吻、牙、眼、角、身、翼、足等俱全,呈伏卧欲腾飞状。全由自然形成的料礓石构成。附近还有天然石凤凰、石龟、黄龙泉和黄龙庙。图为黄龙泉附近凤凰沟中的天然石凤凰: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1583295c-2105-44d8-9beb-58317eca3175.jpg
石质凤凰特写图.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aca24a79-e71a-43b6-b536-9766b6bf0a2f.jpg
天然第一龙碑文: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11-25/fe657a75-51a7-4286-9b70-37021dece162.jpg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09/5-14/4ee982f5-9ed7-426a-b949-814267d8162e.jpg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天然石龙是有独特魅力的奇观。
《说文解字》记:“龙,春分而登天”。天然石龙一年四季随季节不同而变化,以春分至清明看的最清楚。石龙附近二十公里范围内有四十多处古文化遗址,例如西南二公里是穆店旧石器遗址,南部一公里是新石器文化马回营遗址;东部三公里是裴李岗文化大莘古城南遗址;再向东伊河东有土门、白元遗址。石龙地区出土有大量新石器文化文物,以八千多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契刻骨片、红陶三足钵、锯齿石镰、骨针等最有价值:
旧石器时代的石锤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0/4-22/3b54e75e-9f5d-448f-8b19-36821e7e28ab.jpg
契刻骨片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0/3-21/337f4cb1-ac48-40d4-a8b9-d08f36ad4914.jpg
红陶三足钵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0/4-22/dca7329d-f59f-4233-85e9-a5bc79c0a346.jpg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0/3-21/357dca82-0714-4da2-9e53-4f13d6785df8.jpg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0/3-21/a426d718-7e67-4ab7-a53e-f58c999996dd.jpg
锯齿石镰和石铲的使用,表明当时的中原先民已掌握了较为准确的农历历法与农耕时令要素,不然无法种庄稼,也不会有成熟的庄稼可用锯齿石镰收割。
用大型动物牙齿磨制而成的骨针,大小与现代的一号缝衣钢针差不多,而针眼仅只有一号缝衣钢针的三分之一,不仅是缝衣,针灸的实用器物,而且是精美的工艺品。({中国文物报}1996年3月17日“考古新发现:伊川大莘一带发现裴李岗文化骨针”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0/3-21/4d08501d-ee56-4b1d-af75-1190318e0af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