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汉魏故城--阊阖门遗址

(2012-11-15 18:44:07)

阊阖门遗址位于洛阳市东15公里处的汉魏故城宫城的南端,这是一处保存尚好的大型城门遗址。

http://s6/mw690/830293b7gce8652b47855&690

http://s12/mw690/830293b7g0113f3c1918b&690

http://s11/mw690/830293b7gce8652ee2d5a&690

http://s4/mw690/830293b7gce86528359d3&690

http://s15/mw690/830293b7gce865161664e&690

http://s10/mw690/830293b7g0113f2f94c29&690

http://s14/mw690/830293b7gce8651f2782d&690

http://s9/mw690/830293b7gce86522fba08&690


     《洛阳伽蓝记》中曾记述永宁寺南门,“楼三重,通三道,去地二十丈”“团以云气,画彩仙灵”“庄严焕炳、赫奕华丽”,而作为皇宫正门象征皇家富贵与威严和举行重大礼仪活动场所的阊阖门自是胜其百倍。
      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洛阳城的宫城正门称为阊阖门,最早是从曹魏初期重修洛阳宫时开始的。西晋时一直沿用,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为了显示国统正朔,所营造的宫殿,宫门名称和相对位置以及宫城的规模与形制,基本上沿用魏晋旧制,宫城正门仍称阊阖门。
      作为象征帝王威仪的礼仪性建筑,阊阖门是举行帝王登基或接见四方朝贡者等重大活动的地方,极少于用通行,这个遗址是在2001年11月发现产开始发掘的,真正的城门遗址在地下约1米深的地方,在探明了城门遗址的结构,分布后,为了保护遗址,也为了展示遗址,就原址上先铺垫一层5厘米厚的细砂隔离层,再在隔离层上覆盖1.4米厚的土进行保护,之后才在原址对遗址现象进行复原展示:门址台基及阙间广场地面采用三合土地面;门址台基上的墩台和隔间墙、东西阙台采用三合土夯筑,高度为80厘米。
      这些都是按照原来的结构大小建立的, 漫道夯土墙,这些地上分布的石基,木柱都是原位、原大小还原的,还有阙台及台基也是一样。有一块当时废弃的石基在后面地下,还是可以看到的.

阊阖门遗址有三大看点:
  一、规模宏大。发掘显示,阊阖门为一门三道的殿堂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修建在有完整柱网的夯土基座上,门址上有巨大的城门楼建筑。双阙的基址在城门基址南侧的宫城南墙缺口的两端,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分布,城门南侧的东西双阙之间为宽阔的广场,东西宽41.5米,南北长约37米,约有如今半个足球场大小。从总体上看,这座宫城城门所特有殿堂式城门楼在门前两侧巨大双阙的拱卫下,显得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二、特殊的城门。其城门楼不是坐落在宫城城墙上,而是位于宫城南墙缺口北侧数十米处;在门前安置的左右双阙,不是单独矗立或伸向门前两侧前方,却直接坐落在宫城南墙门址缺口的两侧。阊阖门门、阙、墙之间这种独特的平面关系和布局为以往发掘与传世资料所不见。而且它采用殿堂式城门楼建筑格局,也与后世常见的使用密集排叉柱的抬梁式城门和更晚的过洞式城门不同。
  三、价值重大。阊阖门独特的形制布局,是目前所知宫城正门建造的最早实例。它是采用殿堂式柱网布局建造城门的较早范例,其门前的左右双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它的形制、结构和建造技术,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有的门阙制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漫步在遗址上才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了阊阖门的壮观与雄壮,两边突起的巨大宽广的阙台,夹峙出中间宽阔的广场,面前是三条宽敞的漫道,往后是纵横交错的夯土墙与走道, 眼前仿佛回望到了昔日的城门,若是到了接见四方来使的时候,皇帝与文武大臣在城楼上,使臣们站在城门下的宽阔的广场之上,两侧是高耸的阙台,前面是宽阔奢华的城门楼,旌旗飞扬,锣鼓震天,仰望北魏的皇帝的天威,不得不赞叹大国的恢宏气势。
抚摸这些残垣断壁,回想着洛阳历史的辉煌, 不禁更加深爱、热爱这一片河洛大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