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最后,不只是泪水,海子《泪水》的解读

(2012-11-17 08:07:40)
标签:

扉页

杂谈

泪水(海子)                  

最后的山顶树叶渐红
群山似穷孩子的灰马和白马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倒在血泊中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穷孩子夜里提灯还家泪流满面
一切死于中途在远离故乡的小镇上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背靠酒馆白墙的那个人
问起家乡的豆子地里埋葬的人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问起白马和灰马为谁而死……鲜血殷红

他们的主人是否提灯还家
秋天之魂是否陪伴着他
他们是否都是死人
都在阴间的道路上疯狂奔驰

是否此魂替我打开窗户
替我扔出一本破旧的诗集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我从此不再写你
 
      从没见过有人读海子的《泪水》,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可能是这首诗在海子的作品中有些突兀,不太像海子罢了。我曾经在网上仔细搜寻过有关《泪水》的品读与赏析,但可惜的是最后我并没能如愿。去年的文学欣赏课上我也曾请教过任课老师,但她只跟我说,是悲秋吧。但我却不甚赞同。我觉得这是一首感情极为丰沛的作品,觉得不应该仅定位于悲秋。后来的欣赏课,我就不怎乐去了。
    海子的作品都是极近自然的,这首也不例外。对意向的运用毫不避讳,丝毫不怕有损情感的表达。但正是这种手法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比如,“群山似穷孩子的灰马和白马,在十月的最后一夜,倒在血泊中”。写红,大多数人会以“火”之类的来拟吧,可海子却以“血”喻之。这种视觉的冲击,不仅不失鲜艳,反而给人一种难以言状的撼动。好似一夜间,层林尽染,漫山朱红。
    这首诗竟毫无着力之处,仿佛就是海子本人生命的融入。正如题目所言的“泪水”,此诗处处都浸着泪,咸的,发黄的泪。给人一种欲哭不能,却只能潸然泪下的感觉。极尽心中之痛,胸中之悲。整首诗浑然天成,自然而富感染力。
    一切都死于中途,一切都似乎在瞬间发生改变。穷孩子远离家乡,在一个无名的小镇流浪。遇见的相互不认识的陌生人,喝没有喝过的酒,一个人走在未曾经过的小路。像一个流浪的骑士,像堂吉诃德。但骑士还有自己的梦想,而穷孩子已经丢掉了。以为一切都已经“死”了。穷孩子已经无能为力了,他想回到最初的家乡,他还是孩子,他渴望拥抱。可他一无所有啊,在这块流浪的土地,他不能做任何改变。面对这漫山的血红,面对秋,他只能泪流满面。
    而这一切究竟怎样死了?谁也不得而知。背靠酒馆的那个人,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曾经拥抱过的家乡呢?一起跑过、劳动过的豆子地呢?是否故人早已被埋葬,就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
    显然作者在写自己了,穷孩子、背靠酒馆的那个人。一直的流浪,让他迷惘不已。他丢失了一切,包括信仰。他借酒问自己的家乡,美好的回忆早已消逝不见。他看见的,只是血一样殷红的秋天,他所感受到的,只是毫无方向感的刺痛。
     秋,已经很深了,很深很深了。他的世界就像他正经历的这个世界,在深秋凋零殆尽。他看见了死亡,他开始思考死亡。是不是秋天和他一样,像两匹孤魂野马,在阴间道路上脱缰奔驰。是不是,只有走在死亡的边缘上才会看到希望。
迷惘与拷问,混沌与泪水,都在这十月的最后一夜,在一个远离家乡的小镇,在一个对秋独酌的酒馆外。或许,他只能读诗,把一切积攒进岁月,订成发黄的扉页。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他终于提灯还家。
    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不再写你。在十月的最后一夜,我从此丢掉一切。而我会有一个新的开始,再无关从前,在十月的最后一夜。
    最后的山顶树叶渐红,最后的最后,不只是泪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