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音长廊】《奇幻森林》——向谢利可汗“致敬”?

(2016-04-24 01:03:18)
标签:

影评

《奇幻森林》

吉卜林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自省与反思

分类: 影音长廊
http://s15/mw690/002oIzjfzy7198IzKr4ae&690

在人们尚未对《疯狂动物城》(Zootopia)散去热度之时,迪士尼(Disney)的另一部以动物为主题的影片《奇幻森林》(The Jungle Book)悄然走入观众的视野。尽管动物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前者无疑展现了一缕城市之光,而后者则呈现出一种野性之美;前者导演用拟人的手法将“动物城”中的居民同人类社会中的分子一一对应,而后者则在视觉形象的维度上还原了动物们的本来面貌。

《奇幻森林》脱胎于迪士尼于1967年出品的动画片《森林王子》,也是其创始人瓦尔特·迪士尼(Walt Disney19011966)监制的最后一部作品。而影视作品原著的作者,则是大名鼎鼎的英国作家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原著名为《丛林之书》,写于1894年)。当他于19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凭借小说《基姆》(Kim1901)]时,年仅42岁。而今,这也是一项纪录。同时,吉卜林也是位了不起的诗人,其诗作《如果》(If-)成为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19582009)的墓志铭。

相较于《疯狂动物城》中的诸多隐喻,《奇幻森林》看上去是一部更为“直白”的作品。的确,同城市场域相比,森林场域无疑更为原始、自然,可供隐形书写的部分较少。城市有城市的生活智慧,而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们也有自己的生存秘籍。显然,“动物城”中的动物是人类的化身,观众也多是从自身的视角去看待“城”中所发生的一切。《奇幻森林》想必不是这样,尽管导演也做了拟人化的处理——部分动物能够开口讲话,但很明显,那些话并不是“人话”,而是动物们的心声。所以在这一点上,两部影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一部是人为动物设计对话,由动物代替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另一部则是人在倾听动物们的“心里话”。

动物本不属于城市,但动物属于森林。因此,《奇幻森林》更像是人类对于动物们的“窥视”:我们“入侵”了它们的领地,来到一个陌生空间,惊奇地发现了被狼群抚养大的毛克利……在《奇幻森林》中,我们是“游客”,是被看者。所以,当我们跳出森林,回看这场“森林之旅”时,也许只有站在动物的角度,才能看清楚这趟旅行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想,《奇幻森林》也是有隐喻的,它没有过多体现于细节上。相反,故事的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隐喻。

如果我们从“人”的视角去看《奇幻森林》,这无异是一部动作冒险题材的真人动画电影:以谢利可汗为代表的“邪恶”一方同毛克利、巴希拉、巴鲁一方展开激烈较量,最终以正义的毛克利一方的胜利而告终。影片中只有毛克利一个人物,所以观众必然会和他站成一道,并且毛克利的“家人”、“朋友”,也就自然会被归入“好人”的行列,而谢利可汗和路易王成为了他们的对立面。但若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森林中动物的视角出发,事情也许并不是如此简单。森林中本无人,更没有因人而起的火。无论是人的活动出现在森林中,还是由人带进森林的火,都构成对森林,以及森林中动物生存的潜在威胁。但并不是所有森林中的动物都能意识到危机就在未来,就像人类社会中的“先知”同样多为少数群体一样。并且,在某些极端条件下、特殊岁月里,少数群体等同于“异端”,其结局不言而喻。当谢利可汗在无意间发现了进入森林中的人类以及“红色的花”后,第一反应是将其“消灭”。(当然,“杀害”毛克利的父亲以及阿克拉的行为固然不当,但这也许是处于猛兽的本性,因此在这里不做进一步探讨)而后,它“苦口婆心”动员、威胁狼群交出毛克利,体现出几分从大局、长远角度考虑的意识。即便是毛克利已经离开森林,踏上了前往人类村庄的路,谢利可汗仍旧不依不饶。在它的世界观中,人类以及“红色的花”是动物及其生存家园的大敌,人类的存在就是对森林的威胁。谢利可汗也许很偏激,认为人与动物处在一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但如果看一看现实,人类对森林及野生动物做了些什么?

http://s2/mw690/002oIzjfzy7198OBPbj41&690

http://s6/mw690/002oIzjfzy7198OAXWtd5&690

http://s4/mw690/002oIzjfzy7198OCti383&690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说到这,影片有了一丝批判的意味,而谢利可汗也多了几分“先知”般的神圣。但“森林先知”谢利可汗如人类社会中诸多先驱的命运一样,被矇昧的“多数者”(也可以说是同类)送上绝路。所以,它在摇摇欲坠树枝上的进退两难,终落入火海,真有几分古典悲剧中英雄捐躯的悲壮。

从人的视角看,谢利可汗和路易王均为“反派”,但仔细琢磨便会发觉,两者有着很大不同。尽管都不断给毛克利“找麻烦”,但前者并未有明确的目的性。虽然谢利可汗提到了自己身上的烧伤伤疤,但仅凭此去追杀毛克利,显然是牵强的,最有可能的原因还是其认为人类的“有害”属性。但路易王呢?对于它而言,毛克利具有“有用性”,可以成为其掌握“红色的花”的技术的“顾问”。再回到动物的视角,将两者进行比较,谢利可汗的形象是不是突然变得伟岸了?

但是,如果动物们不觉醒,就难以捕捉到谢利可汗的可贵之处。而直到影片结尾,动物们也不曾醒悟。巴希拉“提醒”毛克利用“红色的花”对付谢利可汗,的确取得了成功。但客观讲,这一举动违背了森林的法则,也就是说,谢利可汗死于一场“不正当竞争”的战斗。如果人用自己的方式,多半动物不是人的对手。但影片中的毛克利时而是狼,时而是人,呈现出两面性的特质。动物是否有两面性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人是具有两面性的。而人的两面性,恰恰是需要批判的。所以,《奇幻森林》的主旨被慢慢揭开——“动作”与“冒险”可谓噱头,而真正传递出的,应该是人类对于自然界、自然界中的生灵以及自身的彻头彻尾地自省与反思。

 

201642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