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2013央视“春晚”新亮点及其解读(三)
(2013-02-22 12:01:42)
标签:
春晚政治宣教色彩主旋律艺术的本质文化 |
分类: 学习心得 |
作为一台由中央媒体主办的演出,弘扬“主旋律”,是央视“春晚”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时常会出现具有强烈政治宣教色彩的主持人串词和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但“口号式”的串词和“高、快、响、硬”【1】的音乐不免会降低演出的艺术表现力和娱乐氛围的营造,所以呈现出一个“尴尬”的境遇——既要保证“主旋律”的弘扬,又要避免不受观众欢迎的说教。但总而言之,还原演出的“本质功能”——娱乐,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这一点,在2013年的央视“春晚”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具有“口号式”的串词少了,却而代之的是朴实无华的“人话”;甚至将一些百姓调侃央视的流行语加入到了串词中,比方说“你幸福吗?”央视的这种“大气”,缩短了主流媒体与百姓间的距离,自然会受到观众的青睐与喜爱。同时,对于“神九”升空和“辽宁号”下水,按照以往的思路,一定是安排带有使人潸然泪下的桥段的小品或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但这次则不然,两首旋律悠扬的抒情歌曲——《嫦娥》(李玉刚)和《甲板上的马头琴》(王宏伟)巧妙地将这两件“政治大事”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开来。这样的策划与节目编排既保证了“主旋律”的弘扬,又极富艺术张力。此外,央视“名嘴”共同演绎开场节目,给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但整日正襟危坐的新闻主播们表现出“文艺”的一面时,更是增添了几分“亲民”的气氛。政治宣教色彩的减弱表明,中国社会的开放程度,特别是在精神层面还在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呈现出一种“本质化”的趋势。这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同时也表明,中国人的文明度正在提高,对于“主旋律”已不再需要一种“填鸭式”的灌输,而是一种主动的“自觉”。
当然,2013年央视“春晚”的“新”不限于此,而“新”也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不足。每年的央视“春晚”都在“足”与“不足”之间徘徊。发扬“足”,扬弃“不足”,是央视“春晚”不断提高口碑的关键。但众口难调,批评声音的存在不能代表一台演出就是失败的。央视“春晚”不是一般的演出,它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用艺术的标准去考量,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人伦的维度。每年央视“春晚”呈现出的“新”,伴随着社会的巨变;而每年央视“春晚”过后发出的批评声音①,代表了一种“需求”。而这种“需求”,可能就是下一年、或是未来几年的“新”。因此央视“春晚”就是在一种“接力”中“艰难前行”。它必须要前行,因为“春晚”存在,央视“春晚”就不可能停歇。
完!
注释:
① 恶意诽谤、盲目跟风除外。
参考文献:
[1] 斯夫、艾树:《也谈“高、快、响、硬”——与鲁沂通知商榷》,《人民音乐》,1981年第4期
2013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