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影评云图 |
分类: 影音长廊 |
“没看懂”,是很多看完《云图》的观众走出影院后的第一反应。这确实不是一部按照“常规思路”去拍摄的影片,如果仍将“叙事”作为评价本片的标准,可能真的就“看不懂”了。一个原因在于本片导演之一的汤姆•提克威是德国人,他曾有一部叫《罗拉快跑》的作品……对电影和世界电影史稍有深入了解的观众应该知道,德国意味着什么,《罗拉快跑》又意味着什么。
《云图》中,故事的讲述稍显“拧巴”,剪辑也稍显“跳跃”,因此给观众的理解带来了些许“难度”。这并不是导演在故弄玄虚,而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电影思维,有别于将完整故事线性陈述下来的传统模式。整部影片像是有一块块碎片构成的,而“碎片化”,不正是迎合了当下人的生存境遇吗?如今的快节奏、高压力,谁的思绪还能保持一个完整的链条,不都被分割成了一块又一块、一段又一段吗?由此,《云图》在形式上依然“源于生活”。同时,人们有能力将生活中的一块块碎片,依照逻辑进行拼接,使它们重新成为有联系的环节。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事事联系,时时联系。就像影片中的人物一样,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时空,却仿佛有着共同的命运契合点。
此外,如果滤去《云图》相对深奥的电影结构,以“叙事”的视角重读这六个故事,就会发现这些故事所反映的真谛并不复杂,就在人们的身边,是一种极为普世的价值——自由与爱。例如律师尤因对黑奴的同情,是跨越等级的爱;弗罗比舍对自己才华的珍视,是对艺术独立与自由的向往;任海柱对于克隆人星美451的爱,是超越伦理的爱……同时,导演还将六个不同的故事与其所在时代的“热点”结合起来:例如黑奴贸易,西方社会的老龄化,充满争议的克隆人等,以此达到净化和警醒的作用。例如克隆人,如果不被禁止,银幕上的“重口味”可能就会在不远的将来变为现实。
所以,形式永远是形式,它是观众观影经历中收获的“知识点”。例如这部《云图》,它使很多观众“无意间”第一次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电影;再如去年上映的《爱的面包魂》,让观众感受到了台湾电影的独特魅力……这样去说,并不意味着形式不重要。形式当然很重要,无法把握“形式”,“看懂”有时就会成为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就了解汤姆•提克威,了解《罗拉快跑》,想必就会用另外一种思路看待《云图》,自然也就会获得与“看不懂”相反的观影体验。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观众不应被“形式”所“唬住”。电影的题材、类型、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观众无法做到对任何一部影片的百分百把握,但不能由此“放弃”对影片的理解。再“难以捉摸”的形式,也不会脱离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内容。因为电影“源于生活”;但有时又“看不懂”,那是因为它“高于生活”。观众之所以要走进影院,就是因为要感受这“高于生活”的境界。如果每次的观影都沉浸在“看懂了”的喜悦中,岂不是又有些“不刺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