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音长廊】一座终究会坍塌的童话城堡——简析根据曹文轩儿童文学改编的电影《草房子》

(2012-10-13 20:55:18)
标签:

《草房子》

曹文轩

儿童文学

儿童电影

纯真

分类: 影音长廊

http://s12/middle/82fb7e15gcbf05452ea5b&690

http://s1/middle/82fb7e15g7acb3ba14320&690

 

曹文轩的《草房子》在中国儿童文学中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否则它不会成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更不会被搬上银幕。但遗憾的是,这本时常被放于儿童区“畅销书”位置上的作品,我从未近距离的走进它。只知道里面有一个叫桑桑的男孩子,故事的发生地叫“油麻(地)”,感觉那里的风光一定很美,讲述的一定是一个“心灵鸡汤”似的故事……说到这,没读过此书感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遗憾了,更多的是惭愧。

记得今年某一天的深夜,央视科教频道的《读书》栏目,新教育改革的发起人朱永新是那期的嘉宾。在谈到“给孩子看的书”时,他讲到了《草房子》。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旖旎的田园风光,清澈的内心世界,坚强独立的性格、纯洁的亲情和友情……在消费主义大旗的招摇下,这些“美好”正在一点点远离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因此,如何激起、唤回他们心中的那份“纯净”,读书是一种捷径。书,尤其是好书,是“高尚”的集大成者,它能使人在短时间内归于一种混沌未开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重塑心灵的起点。节目中,还提到了一本书——享誉世界的《爱的教育》。也由此可见《草房子》显赫的地位。

根据《草房子》改编的同名电影诞生于1998年的南京。由“南影厂”来摄制这部影片,颇有深意。这是故事地域性特征的一种体现,因此散发出一股浓浓的“乡土气”,也体现出原著作者深深的“寻根性”。(曹文轩出生与江苏盐城的农村,因此可以说《草房子》具有强烈得“写实性”。)

小说(电影)中的“油麻地”是一个现实中不存在的地方,因此谁也没有到过那里。但从字面上看,“油麻地”一个极具诗意的地方。“油”,给人一种潮乎乎的感觉,正好与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相吻合;“麻”,可以让人想到密密麻麻的芦苇荡,也可以想到那里的特产——麻鸭。总之,“油麻地”不会让人觉得它位于松嫩平原或两广丘陵,更不会是“黄土高坡”,只能是在江南水乡。而“江南”,正是“诗意”的代名词,而诗意,正是电影《草房子》追求的影像风格。

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是孕育美好心灵的基础。为什么人们会感到如今人的心越来越黑。满眼的钢筋混凝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两耳灌入来自“各方面”的噪音……身处这样的环境,人的心,不黑才怪!所以说,在后工业化时代,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向往乡居生活,这里面可能不单单是一种清洁环境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对“牧歌般”心灵的追寻。

世纪之交,电影《草房子》的出现为都市人还原了一幅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图景,让浮躁的人趋于一种情感的理性。无论是在原著作者曹文轩的笔下,还是在影片导演徐耿的摄影机中,“油麻地”(《草房子》)都仿佛是柏拉图世界中的“理想国”、格林童话故事中的城堡。即便作品中也有着对国人劣根性的描摹,但“两个作者”对这一看法几乎是一致的——千百年来遗留下的“精神毒疮”,应该有艺术的药方去治愈,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影像(文本)中的表露仅仅是一种“写实主义”的体现,而非作品中对情感和思想表达的主体层面。

作品中,仿佛每个人都有着一颗美丽的心灵,就连“反派”,白雀父亲都有着一个可爱的形象,这无疑是创作者刻意安排的结果。在为孩子写的书、拍的电影中,创作者不希望有一丝一毫的“恶”侵入孩子们幼小纯洁的心,甚至不愿看到“恶”出现在“油麻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因此,在影片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长中,是沉甸甸的感动、欣慰,它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做“白日梦”的冲动——逃离现实,来到“一尘不染”的“油麻地,与桑桑握手,同杜小康为伴,帮秃鹤找到自尊,给纸月生活的力量……

桑桑作为“草房子”的“主人,”一个听上去十分可爱的名字,但在影片中,桑桑并没有“正太”般的长相——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性情之美,弥补了长相上的“不足”。看着桑桑的每一个举动,走进桑桑的内心深处,会让人感到他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孩子。这是文艺作品塑造人物成功的标志之一,例如《巴黎圣母院》中的阿西莫多。而在《草房子》中,创作者也可能想通过“一正一反”,传达出精神力量的可贵与巨大。桑桑尽管在长相上无法同“正太”的概念联系起来,但在精神层面,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正太”。

杜小康这个名字,从语音学的角度去分析,干脆有力,他的确也是一个十分“给力”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帅富”:有长相(相对于影片中其他男孩子的长相而言)、有权(班长),家里有产业,同时,他还有“车”……按照中国正统的文艺路线,这类人属于典型的被批判的对象。但创作者对于杜小康的“宽容”,还是给人强烈的震撼。创作者打破了“物以类聚”思维定势,将杜小康塑造成一个“新新人类”。在落魄时,他没有表现出中国人惯常的阿Q精神,而是直面困难,并勇于抗争。杜小康身上的这种可贵品质,也许是创作者对中国少年寄予的一种期望。而杜小康与桑桑之间的友情,看似充满“孩儿气”,但堪比“伟大的友谊”。

看着电影《草房子》,几次来到落泪的边缘。是什么打动了我?是孩子间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帮扶?是浓浓的父子之情?还是通过影片想到了自己早已逝去的童年时光?这,都是使人情感“爆发”的因素,但最为主要的,是影片整体“打造”的一种远离现实社会的理想化情境,而这种情境,恰恰是如今的人们向往却又难以得到的。因此,尽管影片的基调阳光、美好,但细细品味,却满是压抑。而对“油麻地”的设置,对桑桑、杜小康等人的塑造,可以说是作为儿童文学家兼教师的曹文轩、以及擅长儿童片拍摄的导演徐耿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方式,但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之举,一种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伊卡洛斯”情结。

与此同时,“油麻地”(《草房子》)的美好又是短暂的,它仅限于特定的年龄、特殊的时代。当一个人告别孩提时光,走向成年后,他的心中还能都存有一分纯真?当中国人告别集体主义的计划经济,来到了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市场经济后,呈现出的是一种怎样的心态?作为儿童电影(文学)的《草房子》,创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但仿佛在张猛的《钢的琴》中作出了解答。所以,尽管《草房子》以“大团圆”而收尾,但却充满了忧伤——一种天真、一种纯洁,终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它真的是一座“草房子”——尽管是“房子”,但却是用“草”做成的。草是轻飘飘的,经不起风吹雨打,而草房子,终究要坍塌在所谓的“文明与进步”中……

谁的悲哀?

 

 

20121013于南宁万象L3’STARBUCK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