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长廊】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简析《敢死队2》

标签:
影评敢死队2 |
分类: 影音长廊 |
《敢死队2》是一部很“阳刚”的影片,汇集了史泰龙、布鲁斯•威利斯、施瓦辛格等众多的“肌肉男”。影片中,这些“肌肉男”将“暴力美学”演绎到了极致,为观众带来了极富激情的观影体验;而影片中余男对女“敢死队员”麦琪富有张力的塑造,更为这部“男人电影”增添了一丝别样魅力。
“敢死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是身怀绝技、功力超强、有勇有谋的“战士”,但在影片中,导演却没有对具体某一位成员的才能进行卓力刻画,而是将一种协作精神呈现在观众眼前,达到一种“1+1>2”的效果。与美国“超人”题材的影片不同,《敢死2》将荣耀划归到团队精神上来,表达出对“集体主义”的赞誉。因此对于中国的观众来说,《敢死队2》更多的是一种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因此易于接受。加之一些列具有“银幕感”的片段,因此,《敢死队2》“游荡”在现实主义和“爆米花电影”之间,但从商业的角度,无论是对于制片方,还是观众,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敢死队2》中“爆米花元素”,在这里无须赘述,观众走进影院,通过视觉可以直观地体验到。至于现实主义元素,则“隐藏”在本片的精神和细节中。上面提到,《敢死队2》弘扬的是一种“团队精神”、“集体主义”,这些可以视为本片的内核。而此次“敢死队员”的任务,是阻止放射性元素钚落入“敌手”。钚,意味着核武器,而核武器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因此,尽管影片从为比利复仇入手,但实质上是与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产生威胁的力量之间展开的一场斗争。如今,国际风云变幻,人类面临着众多共同的“敌人”,例如恐怖主义、生态危机、核辐射等,仅凭一国之力,难以将危机彻底化解。因此,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应对这类难题的根本之道。面对危机,不是一国之责任,而是需要多国一道,在彼此平等与信任的基础上,共同应对,为人类的福祉贡献应尽的力量。
在《敢死队2》中,还有一个细节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国家间、民族间的协同之举:在他们的团队中,美国人、瑞典人、印第安人、中国人等“悉数亮相”;男人与女人也是“相继登场”。虽然的他们肤色各异、信仰不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但在他们心底,却有着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团正义的火焰,照亮和平、焚毁邪恶。
而在《敢死队2》中,还有一个细节映射出人类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痛恨。就是比利的一段为何要离开军队的解释。在一场非正义的战争中,比利目睹了因政府的不作为而导致无辜送命的惨剧,因而毅然决然地离开。尽管他最终还是死于“战场”,但在比利的心里,已经划清了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因此他认为死得其所。而他的“队友”也没有将他忘记,在为自己复仇的同时,也消灭了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邪恶力量。因此,比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面对人类共同的威胁时,每一个人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今,打击恐怖主义等一切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行为,国际合作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但人类期盼的是一种像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平等、信任、交流、对话,而不是像现实中的某些大国那样,实行“双重标准”、单边主义,这样的做法只会滋生更多的威胁,人类期待的永久和平更是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