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万象】怀念柯达的“那一刻”

标签:
柯达破产保护八零后杂谈 |
分类: 社会万象 |
这两天从大洋彼岸传来的新闻真不少,先是抱着必胜信心摘取奥斯卡桂冠的《金陵十三钗》连入围的门票都没有拿到;接着,“百年老字号”柯达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第一条新闻让人感到气愤和惋惜,第二条就不免有些心酸了。
对于中国众多“八零后”来说,柯达胶卷无疑是成长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小玩意”。有“柯达100”,“柯达200”,还有“柯达400”之分,后面的数字越大,代表着感光度越高,柯达“100”和“200”都在二十几元钱左右,“200”通常要比“100”贵两块钱,“400”的就比较贵了,要三十几块钱。在阳光明媚的室外拍照,“100”就足以。那个黄色小盒子,承载了多少家庭记忆中的幸福与欢笑,留住了多少难以忘怀的瞬间与别样的经历。在那个科技产品相对匮乏的年代,柯达就是民用科技的顶端;在那个电视广告没有什么生机与活力的年代,柯达每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的“亮相”都能给观众带来一股清新的风。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则广告是:一个正在理发的孩子,之前淡定自若,当推子接触到他头发的那一刻,咧嘴大哭……也许就是从柯达开始,让中国观众体会到了国产产品广告和进口产品广告在美学上的直观差异。柯达在中国的电视广告虽然有多种版本,但无论内容如何,最后都要附上一句“这就是柯达一刻”。那时的柯达是多么风光,一种傲然于人类科技文明与家庭生活完美结合的先行者。与此同时,柯达在中国的服务同样一流,同样具有“开创性”。在它的专门洗印店里,员工全部穿着与柯达标志性颜色一致的黄色上衣,而店里始终散发着油墨淡淡的香气;顾客每冲扩一卷胶卷,都会赠予一本相册,这个简单的举动,对于柯达来说,是一个“活广告”;对于顾客来说,是一种略带惊讶的温暖。那个时候,对于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对待“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还是比较谨慎,但他们难以知晓是这是一个企业经过百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和营销策略。所以,柯达对于中国来说,不单是将影像保留了下来,而且带动了一种社会观念的更新,这无论是对于中国的商家,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种商业文明的洗礼。
但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柯达胶卷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于柯达这一品牌的记忆也变得模糊起来。但我仍深刻地记得,时任柯达东北亚区主席的叶莺女士在接受《波士堂》的访谈时,在谈到柯达在不同地域的营销策略时,借用两个“德州”不能同样对待的例子,一个是美国德克萨斯州,另一个则是中国山东的德州。叶莺的这个举例让我心存一份感动,她能把我所生活的这座小城放到世界经济舞台的博弈中,充分体现出这位企业领导对生活的细微体察和在事业上宏大的胸怀。我想可能正是因为有这样才华横溢的领导人,在数码时代已经群雄割据的今天,柯达依旧有着强大生的命力。后来,叶莺离开了柯达,而柯达也到了今天这一步。
当然,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不能归咎高层领导的变动,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与柯达自身是否与时俱进才是根本原因。柯达率先发明了数码成像技术,但被湮没在数码时代的潮流中,这一方面有一种悲壮的色彩,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发展的教训,在与“柯达胶卷时代”并行的富士胶卷,虽然影响力远不如柯达,但企业它却在数码洪流中生存了下来。所以,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不能不能单一的认为是数码时代的“错”。时代总是要变化,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而柯达作为曾经影像业的“龙头老大”,固步自封、傲慢自大可能是使这个商业巨人倒下的重要因素。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深受柯达胶卷及其柯达这一品牌惠泽的人,我衷心地希望柯达能够渡过难关,重新构建起起那个给中国人留下无限美好怀念和记忆的黄色帝国。
各个不同时期柯达赠送的相册,但胶卷实在找不到了。
http://s5/bmiddle/82fb7e15tb6ef5d6d7f44&690
http://s11/bmiddle/82fb7e15tb6ef612ca19a&690
http://s4/bmiddle/82fb7e15tb6ef62905a63&690
http://s3/bmiddle/82fb7e15tb6ef63df2f82&690
http://s5/bmiddle/82fb7e15tb6ef665cc9c4&690
http://s5/bmiddle/82fb7e15tb6ef676376a4&690
http://s3/bmiddle/82fb7e15tb6ef6856673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