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头沟二龙山文化之《二龙山古遗迹的传说》

(2015-04-30 04:15:03)
标签:

旅游

二 龙 山 古 遗 迹 的 传 

 

当你沿着玉带河北岸前行,行至到头沟镇大孤山这个村落时,你会顿感山重水复、曲径通幽。雄奇险峻的二龙山像两道门扇似的壁立千仞,巍峨地矗立在玉带河的两岸,那从中潺潺流过的河水,弯弯曲曲、清澈见底,鱼虾往来,怡然自乐。

清朝康熙皇帝在汤泉《御制汤山龙尊王佛庙碑记》中云:“塞外山脉自西北来至热河,冈峦回合、形势郁盘”。龙脉和气运的组合造成这一带山川钟灵毓秀之观。东面的二龙山,西面的汤山,这样构成了必不可少的龙脉;东面的玉带河,西面的温泉,这正是滋润龙脉所不可缺少的气运。它就像一颗深山明珠,给清朝历代皇帝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休闲娱乐之所。

二龙山山脉,绵长三公里。五座山峰错落有致,凌峻陡峭;著名的“玉带河”盘流在山脉南北,真可谓是崇山峻岭,峰峦叠翠,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美不胜收。

提起“二龙山”,在中国大地最负盛名的有三处,一处是在哈尔滨市东五十公里,古城宾州西南,景区二十五平方公里。一处是在青岛崂山北麓,山水相间。一处是在山西太原,也叫二郎山,又叫回龙山,著名的《水浒传》中的“二龙山聚义”就在于此。我要讲述的这个“二龙山”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处,但在河北承德这一带还是颇有名气的,它就在头沟镇大孤山村。

此二龙山海拔高度约有六百八十米,四围秀岭拱卫。山势临流而断,拔地擎天,半壁陡立,十分险峻,气势巍峨,雄奇宏伟,蔚为壮观。从脚下昂首仰视,上半部陡直如削,峰顶高峻雄伟,白云萦绕。玉带河倚壁西流,山水相映成趣。入夏,这里晴无酷暑之感,夜无风寒之忧。夕阳西照,峰峦起伏,红紫缤纷,绚丽多彩,雄浑俊秀。许多丰富多彩的景观正如康熙诗云:“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其自然景观有:双龙对峙、青龙翘首、驼峰远眺、金峰插翠、盘云绕岭、龙角望月、壑谷流溪、孤峦独秀、鸡鸣古洞、红旗披锦、银桥虹渡、慈母英峰、滴水壶、玉皇庙、龙山寺等二十几大丽景。

二龙山周围的奇特景观,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一、有关二龙山的传说

 

二龙山形成的来龙去脉,一说是玉皇大帝命麾下的天神杨二郎从古北口内赶出来的,一说是两条龙在斗法大战时留下来的,一说是在大禹治水时开凿出来的。

两条龙斗法大战说: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原本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可是有一天从东北方来了一条黑龙,搅得这一带飞沙走石、让玉带河洪水泛滥,吞噬了大量良田,老百姓苦不堪言。黑恶龙放出话来,说要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给它进供上香,还要送一对童男童女供它享用。否则,它要发怒,就会使日月无光、宇宙变黑,就从那时起,老百姓遭了殃,每年把辛辛苦苦收获来的好东西送给黑恶龙不说,还要为送那一对童男童女而伤心。渐渐地这一带变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老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上帝知道了,就委派南海龙王去了结此事。于是南海龙王指使儿子赤龙去惩治黑恶龙。

就在七月十四日这一天,赤龙变作一位道人来到了村子里,告诉村里人说:“明天你们就不必再去给黑龙进供了,此事一切后果由我来承担和处理”。

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黑恶龙等着村民们进供,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眼看快到中午了,急的它暴跳如雷。只听得天崩地裂般地一声巨响,晴朗的天空立刻黑了下来,仿佛什么东西把太阳罩住了,随着一阵令人恐怖的狂风暴雨,天空中出现一条黑色的巨龙,那黑恶龙长啸一声,震得天摇地转:“为什么不给我送童男童女来?我要惩罚你们!”。这时赤龙道人身穿八卦红色道袍,手拿利剑,对着黑恶龙大喝一声说:“恶龙休要猖狂,你年年在此搜刮民财、作恶多端,搞的民不聊生,听我的劝从哪里来的还回到哪里去,不要再祸害百姓,否则,决没有好下场”。黑恶龙听罢,大发淫威,“哪里来的妖道,敢管老子的闲事,知趣点,赶快滚开,不走就让你死无葬身之地!”言来语去地谁也不服谁,说着说着两个就打了起来。道人摇身一变化作一条浑身通红的巨龙,黑红两条巨龙在半空你来我往,左右冲突,上下翻腾,直搅得天昏地暗、雷鸣电闪,战的飞砂走石、脱鳞谢甲。二龙大战有二天二夜,赤龙终于将黑龙打的片甲不留,黑龙的脖子被咬断,将它的头甩到了东北处,两个犄角朝上立着,就是现在的龙角峰。膀子被咬个大洞,它就是现在的鸡鸣洞。身子就摊在了玉带河北边,就是现在玉带河北岸的龙山。赤龙也累的筋疲力尽,抬着头就在玉带河南岸歇着,时间长了,它们都变做成了石山,后来人们就叫做“二龙山”。人们为纪念赤龙给百姓除害的恩德,就在南边的龙山背凹处建造了一座《龙山寺》,至今庙址犹存。

大禹治水说:相传玉带河两岸北边的龙山和南边的龙山是一条龙脉。在很早以前,正赶上大禹治水来到此处,治水时他一反其父亲鲧对水流进行“截堵”的做法。大禹“导河积石,疏决山梁”,对水土因势利导,疏通水道进行导引。汛期一到,因有龙山拦截,上游一片汪洋,淹没许多庄田,为了“改土治水”,造福于民,大禹他就用铁锨尽力切下去将这山挖开个大豁口,于是就留下了刀切一般的痕迹。正如《山海经》中云:“导源穷谷,大禹所凿;岩际镌迹,遗功尚存”。河水从两山中间流过形成了两岸奇特的山峰,从此以后人们就将这两座山统称作双龙山,现今称作二龙山。

二龙山形成后,其势如《水经注》中云:“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 。前人有诗赞曰:“谁使玉斧中劈开,比肩而立相仲伯”。两山之间距离狭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优,在这一带形成了历朝历代的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相传隋朝末时,有个女扮男装叫花木兰的将军带兵扫北到此,在这里建起了“锁羊城”,她利用二龙山陡峭的山峰训练过山羊。原来是匈奴先锋官右贤王带兵进犯中原,上万的兵马驻扎在大黑山,大黑山山势陡峭,易守难攻。这下急坏了在《土城子》内运筹帷幄的花木兰,正在她苦苦思索怎样制定一个妥善的方案才能够攻取大黑山的顽寇时,副将来到军帐,言说现已到年关,为了鼓舞官兵的士气,带领全军与百姓一同观看当地组织的文艺节目。当花木兰看到一队山羊头角挂着灯笼与另一队灯笼挂上头角的山羊决斗时,那灯笼在决斗中忽明忽暗,煞是好看,不禁灵机一动,计上心头。

第二天,花木兰请来工匠扎制灯笼,并在二龙山脚下筹建“锁羊城”训练羊群,同时又派探马到黑山察看地形。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决定在黑夜里攻山;攻山时将灯笼挂在了羊犄角上,成群的山羊登上了黑山,匈奴守将疑为宋兵从天而降,便命令士兵放箭和滚木雷石,但无济于事, 看看宋兵来势凶猛抵挡不住,匈奴将领们乱了阵脚、炸了营,花木兰乘机指挥兵将从南山小路发起进攻,匈奴兵马弄的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二、有关小孤山的传说

 

二龙山脚下西侧有个村子叫小孤山,村西头面对面立着两座小石山,这两座小山形状一样,大小一般,相距一百多米,孤零零地兀立在那里;两山相对处离地面一丈多高各有一个小砬子窝。

据老年人讲,当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时从全国各地抓来了很多民夫。这时的天上有十二个太阳,这个还没落那个又升起来,民夫们得不到一点休息时间,很多人都累死了;人们整天呼天叫地,央求上苍帮助解除灾难。

人们的真诚终于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就派杨二郎下凡解救百姓。二郎神带着玉帝的赶山鞭,又将玉帝殿前的两块上马石挑了。他要把大山都赶到东海去将十二个太阳都压在东海里。当他将八个太阳都一一的压在了东海里的时候,不料二郎神走到半路上,肩上的扁担突然压折了,于是他就将两个太阳分别地压在了上马石底下,剩下的两个太阳一个跑到了天上一个月露一次面,天上的离地太远就没有了强光,后来人们就称叫它月亮。另一个则躲到了东海的一个小岛后面一天出来一次,自此人们正好白天劳作夜间休息。

小孤山村边的这两座小山就是当年二郎神挑的上马石,那两个小砬子窝就是插扁担尖的地方,压在山底下的两个太阳浑身的巨大热能被憋得将地下水给烫热了,于是就从西边不远的一座山半腰中冒了出来,后来人们就将这座山叫汤山,将这冒出的热水叫温泉。这温泉水以后就供人们洗浴治病,造福万民。现在的汤山温泉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有关鸡鸣洞的传说

 

大孤山村北有一座孤立的山峰,这便是称为二龙山之一的北龙山。

在这座龙山的南面离地三丈有一处高3米,宽4.5米,深5米的方形岩洞。当地人称作鸡鸣洞,经传此洞每到八月酉时人们能听到“唧唧”的鸡叫声,听说有人见到一只金黄色的老母鸡带领着一群金黄色的小鸡在洞口附近觅食,当人们到它跟前时,它们就跑进洞里一眨眼便不见了。   

有人说这只金色老母鸡是从上板城大东营鸡冠山上飞来的。据传说,很久以前,鸡冠山上有两只金鸡,每年各生一个金蛋,时间是大年除夕的晚上,每到这个时候,鸡冠山下的乡亲们都要选派心地善良、办事公道的人,带着马尾箩摸黑去接金蛋。因为每年有两个金蛋,乡亲们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乾隆年间,鸡冠山下有个老财迷,心生歹计,妄想偷走金鸡,独得金蛋。除夕晚上,他赶在乡亲们接蛋之前,偷偷爬上了鸡冠山,趁着天黑,他悄悄地把手伸进了鸡窝,刚要抓鸡,两只金鸡腾空而起,啄瞎了老财迷的双眼。他疼的转身就跑,跌下了山崖摔死了。金鸡呢,一只飞进了避暑山庄丽正门前的红照壁里,另一只就飞进了这座龙山的石洞里,没人取它下的金蛋,它就孵出了许多小金鸡。

此洞形成于何年已无从考证,有人说是原始社会时猿人开凿的,也有人说是大禹治水时在这凿出的。听老人们讲,在这个石洞中,古时曾作过军营帅所,也时有绿林草莽枭聚于此打家劫舍,杀富济贫。逃荒的穷苦百姓在这洞里遮风避雨、暂时生息。战争岁月人们在这里躲避空难,军队在这里储备军粮火器。这个看似平常的洞穴却记录了人世间沧桑的变化、世情的冷暖、历史的变迁。 

 

四、有关慈母峰的传说

 

在大孤山村南,走过钢筋混凝土弧形大桥,就是坐落在玉带河南岸的片石村,村东半里之处有一座秀丽的山峰叫“慈母峰”,当地人称作“妈妈峰”。

慈母峰就像慈祥的母亲,体态丰盈,安然地盘坐在苍翠峦头,目视着远方,仿佛盼望着亲人的归来。

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住有一位给楚王献“和氏璧”那个卞和的后代叫卞石,一家四口人,老母妻子和儿子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好好的。这时正赶上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于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卞石便被征去到“山海关”一带修长城,家里只剩下了老母妻儿三人。婆媳俩人互相体贴,彼此相处和谐礼让。婆婆开明豁达,通情达理。这儿媳妇温柔贤淑,恭顺孝敬,对婆婆百依百顺,问寒问暖十分周到。转眼间孙子长到了十多岁,儿子自打出走再没回来过。婆婆便叫儿媳妇整理行囊去找丈夫,儿媳一走家里就剩下老小二人,时间一长,卞石的母亲整天到村外去了望儿子儿媳的归来,后来就坐在家门口边干着手里的针线活计边向北方盼望着。久而久之变作了一座山峰。到死也没有将儿子儿媳盼回来。人们为感念这位慈祥的母亲就将这座山峰叫做慈母峰,又叫望儿山、盼子峰;现在俗称妈妈峰。人们将这个村子叫卞石村,经过漫长的岁月更替,不知什么时候就叫成了现在的片石村。

神话归神话,传说归传说,这些曲折变幻、娓娓动听的故事,只不过是表达着当地人民善良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其实这些断壁峭岩、险峻峰姿是来自于七千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的造山运动,到了新生代第三纪以后,经过了漫长岁月的风化剥蚀,玉带河水的冲蚀雕琢,才出现的这种奇观。

这种奇观将大孤山村四围的山形地貌造就成一幅方圆二华里酷似太极图的图案,玉带河就象一条舞动的银色飘带,自村东南而入,从村西北流出,二龙山就象太极图上的两个极点,分立在玉带河的两岸,一阴一阳,恰如两根擎天柱,伸向凌霄。

 

五、二龙山周围古迹及传说

 

二龙山一带周围的奇峰胜景及玉带河两岸诸多的古胜遗迹更是点缀这里山村乡野的一个个亮点,给发展旅游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光明前景。

在河南岸的龙山山腰第二个山凹的两峰之间坐落着一处殿堂,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与汤山的《水宫娘娘殿》遥相呼应。据说这就是当地人们为了感激玉皇大帝派二郎神给这一带人民造福,就建造了这座肃丽煌堂、雕梁画栋的《玉皇庙》以为祭祀和纪念,保佑黎民百姓年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家泰人康。

该寺庙又有一说比较信实,就是在康熙四十五年到乾隆二十七年间(1706—1762)建造,那时正在建造汤泉行宫。一次康熙带领群臣外出打猎信马由缰的路过此地,询问山名,有人说是叫二龙山。因为龙的意思是象征着皇权,康熙皇帝闻听,心下暗惊,寻思到,这二龙山一带山峦嶙峋峻伟,气势恢弘,景象非凡,依照堪舆学的理论大有出帝王之征兆;再说了“天无二日,人无二主”,将来要是出现两个皇帝,天下岂不大乱。于是就下令建造《玉皇庙》来镇住此山峰龙脉,照过去迷信说法就是“破风水”。在建造《玉皇庙》的同时还在对面建造了一座戏楼。年年每逢正月初九日玉皇大帝诞辰这一天的前后,人们不约而同地到这里赶庙会,互通经济,给玉帝进香求福,看大戏。

《玉皇庙》为三开间砖木结构,双山两坡琉璃瓦房盖,长9.1米,宽5.5米,高5米,坐北朝南方向。屋内正北方塑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彩色坐像。神态详和端庄中透露出威严肃表,室内东西两侧塑有四大天王神像。分别为魔礼青、魔礼红、魔礼寿、魔礼海,手中各持自己的法器,神态英武,栩栩如生;天棚彩绘是龙凤呈祥图案。东西两面的墙壁上所绘的彩色图景皆是当地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

东面墙壁彩绘图景是:玉皇大帝派遣杨二郎到民间担山往东海驱赶太阳的场景。西面墙壁彩绘图景是:二郎神将两个太阳压在了小孤山底下的场景。

正面墙壁彩绘图景是:西边是八仙过海、东边是九仙女飞天散花图作为背景陪衬。图中祥云萦绕,沧海碧波,朝霞映天;仙女飞舞,仙鹤翩跹。

屋门口的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刻有名人隶书体的“玉皇天尊殿”五个大字,笔法苍劲,结构严整。门两侧那闪闪发亮的镀金联匾上龙飞凤舞地书写着名家的黑色草体书法曰:“从来玉水流仙境,自古龙山驰盛名”,整个建筑综合着历史的传统文化集雕塑、绘画、书法、楹联为一体。院落南北长10米,东西宽21米,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四面青松围护。

民间所称颂“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玉皇是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神,全称为“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

在距《玉皇庙》前十三米处是《龙山寺》庙址,《龙山寺》的规模大小及样式与《玉皇庙》相同,室内一切彩绘图案以龙为主。正厅塑有赤须龙神像坐在龙椅之上。风母娘娘、雷公爷爷、闪电仙子、布雨天神分别站立两边。

正面墙壁彩绘图景是:海天之间一条腾飞的巨龙。

东西两面墙壁彩绘图景是:红黑二龙大战的传说故事。

屋门口的上方悬挂着一块金匾额,金匾上是草体书法:“龙尊”二字,与《玉皇殿》联匾同出自于一人手笔,楹联是隶书:“风调永佑千家乐,雨顺常保万户兴”。

或许这龙山真是有灵气吧,所以它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脚踏实地,生生不息,迎风雨兮包万物,吞天地兮蕴玄机,在这偏僻之地尽情地挥洒苍生。

据当地人讲,以前寺庙南面曾有过一座古式戏楼,随坡就势建造,雕梁画栋,油彩纹饰,蔚为壮观。

二龙山脚下的小孤山村附近有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距今三千年以上的新石器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出土有石锄、石铲,体形长二十厘米,双面刃磨制的十分光滑,使用痕迹明显。所出土的陶片,陶质疏松,烧制火候较低,器形有鬲、罐、钵等,均为手制,纹饰有绳纹、附加堆纹。

距二龙山三公里处的碱场村,村后的山坡上有一鼓状巨石,横空悬在石崖上,好像随时都要翻滚下来,当地人们都叫它飞来石。传说是当年黄帝与蚩尤开战时曾在这里大战了三天三夜,双方将天鼓擂得震天响,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黄帝得到了玉帝的帮助,最后蚩尤战败落荒而逃,那面天鼓就留在了山坡上。

这些古代名胜古迹和遗址,说明这一带山川曾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

                                               2010年12月13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