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4月押考卷·语文(一)(原创+详析)
(2016-04-19 22:56:06)分类: 高考模拟(语文) |
2016高考4月押考卷·语文(一)
第Ⅰ卷
甲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关注世界本源问题,相信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由本源演化而来,企望通过外在世界寻找真知来把握世界。这种认识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易经》《道德经》中也不难发现。从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家关注的目标开始转向以人为中心。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箴言“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苏格拉底则更进一步,贯彻“认识你自己”的哲学追求,将关注焦点诉诸人的精神自我。自此,作为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科学与人文共存,但这一时期科学仍蕴含在哲学范畴之内,那时科学在西方被称为自然哲学。从罗马帝国后期开始,对世界的观察和解释中出现了神秘色彩的宗教神学,并占领了认识的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神本价值转为人本价值,人的理性得以张扬,这成为近代科学萌芽的土壤。人文精神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进而影响到政治领域,为近代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
伴随着科学对人娄社会的改变,人们对科学的力量越发信奉,进而发展成科学主义的思潮。科学主义视科学研究方法为认识世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唯一正确方法,将科学捧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科学技术是万能的。与此同时,科学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变革,将人从自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却又创造出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控制了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价值危机,使人在精神上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
科学的负面效应必然引起传统人文主义者的批判,他们呼吁用人文引导稃学的发展,以人文的善为科学的真保驾护航。而人文主又发展到现代及后现代阶段,涌现出唯人文主义者,他们在认知世界的方式上表现出极致非理性,完全否定科学价值。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完全否认科学的客观性,否定人的理性存在,主张只有通过直觉、信仰、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才能认识世界。这在无形中加剧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和冲突。
面对愈加剧烈的分裂、对立和冲突所带来的弊端与危害,人们积极寻找出路,但均忽略了生命对科学和人文的原点意义。生命是客现实在和主观建构的有机结合,是理性存在和感性体验的统一。在这个意义上,以生命为内核的生命文化对于调和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作为生命主体认知世界的方式,科学和人文在生命文化的架构下具有融通性,这表现在精神、价值、方法和宗旨等方面。
聚焦于人的生命文化是真善美的文化,它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要求科学和文的调和,突破利已主义、种族主义的框框,解决现代性危机下人性的蒙蔽和对科学技术的迷思。基于生命的自由存在和发展解放之需求,生命文化昭示富有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充满科学智慧的人文,但科学和人文不会融合成单一的一种文化,在生命文化的引导下,科学和人文将会相互交融而又彼此独立,和而不同而又保持适度张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妥善共存。
(摘编自江文富、邱龙虎《生命文化:科学与人文的和洽之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希腊的哲学家和<</span>易经》《道德经》的作者都把目光投向世界的本源,认为本源演化出世上的一切事物,企望寻找真知来把握世界。
B.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把目光投向人本身:普岁泰戈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苏格拉底则以人的精神为关注焦点,比普罗泰戈拉更进一步。
C.科学源于古希腊时期,并占据主导地位,人文哲学兴起时期,科学包含在哲学范畴之内,其后,宗教神学在当时占领了认识的主导地位。
D.文艺复兴将人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注重人本价值,张扬理性,人文精神推动了宗教改革,进而影响了政治,为近代工业革命提供了基础。
C(“并占据主导地位”表述有误,科学是古希腊哲学家认识世界而产生的一种方法,因此其应包含在哲学之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们信奉科学的力量,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这恩湔认为,认识世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唯一正确方法是科学研究方法,
B.科学作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从自然奴役中解放了人类,另一方面,它又控制了人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价值危机。
C.主张只有通过直觉、信仰、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才能认识世界,是后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一部分特征,这加刷了科学与人文的对立和冲突。
D.科学使人在精神上感到焦虑和无所适从,这引起了人文主义者的批判,人文主义者用非理性的方式认知世界,完全否定科学价值。
D(“人文主义者用非理性的方式认知世界,完全否定科学价值”错,人文主义者先前只是想用人文的善为科学的真保驾护航,发展到后期的唯人文主义者才表现为“用非理性的方式认识世界,完全否定科学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和人文作为生命主体认知世界的方式,在生命文化的架构下具有精神、价值、方法和宗旨等方面的融通性。
B.因社会发展的限制,现阶段科学和人文不会融合成单一的一种文化,这两种文化将会相互交融而又彼此独立,和而不同。
C.在生命是理性存在和感性体验的统一这个意义上,以生命为内核的生命文化对于调和科学与人文的冲突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D.生命文化是真善美的文化,根据生命的自由存在和发展解放之需求,它呼唤富有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充满科学智慧的人文。
B(“因社会发展的限制,现阶段科学和人文不会融合成单一的一种文化”强加原因,于文无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少好读书,不喜为进取学。父母勉以门户事,乃应举,一出中甲科。调湖州掌书记,签书越州判官。守蔡卞察其贤,每事加礼,而瓘测知其心术,常欲远之,屡引疾求归,章不得上,檄摄通判明州。卡素敬道入张怀素,时且来越,卞留瓘小须之,瓘不肯止,曰:“不识之,未为不幸也。”后二十年而怀素诛。明州职田之入厚,瓘不取,尽弃于官以归。
章惇入相,瓘从众道谒。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徽宗即位迁左司谏。瓘论议持平,务存大体,不以细故藉口,未尝及人暗昧之过。御史龚夬击蔡京,朝廷将逐夬,瓘言:“绍圣以来,七年五逐言者,常安民、孙谔、董敦逸、陈次升、邹浩五人者,皆与京异议而去。今又罢夬,将若公道何。”
遂草疏论京。
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宰相曾布使客告以将即真,瓘谱语子正汇曰:“吾与丞相议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饵也。若受其荐进,复有异同,财公议私恩,两有愧矣。吾有一书论其过,将投之以决去就,汝其书之。但郊祀不远,彼不相容,则泽不及汝矣,能不介于心乎?”正汇愿得书。旦持入省,布使数人邀相见,甫就席,遽出书,布大怒。争辩移时,至箕踞谇语,瓘色不为动,徐起白曰:“适所论者国事,是非有公议,公未可失待士礼。”布矍然改容。
卜居江州,复有谮之者,至不许辄出城。瓘平生论京、卞,皆披擿其处心,发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祸最酷,不使一日少安。宣和六年卒。
瓘谦和不与物竞,闲居矜庄自持,语不苟发。通于《易》,数言国家大事,后多验。
(选白《宋史·陈瓘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
B. 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
C. 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
D. 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
A(原文标点: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举:文中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乎,明清时指乡试。
B.职田:国家掌握的公田,公田里面的收获物可以用来充作官员的部分俸禄。
C.宰相:文中是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也可以泛指高级执政者。
D.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谦卑、讨好对方的姿态。
D(“这是一种谦卑、讨好对方的姿态”错,应为“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瓘为人大度,敢于直言。他论事公正,识大体,顾及别人的体面;他极力反对朝廷驱逐龚夬,认为这样做有失公道。
B. 陈瓘不为利诱,坚持原则。曾布想利用官爵引诱陈瓘,陈瓘却揭露曾布的过错,并认为是非自有公道,使曾布改变态度。
C. 陈瓘反对权贵,遭到迫害。他一生都反对蔡京和蔡卞,揭发他们的罪行,因而遭到他们的忌恨和报复;生活不得安宁。
D.陈瓘有君子之风,有远见。他为人谦和退让,庄重克制;他认为不认识张怀素也许不是坏事;多次谈论国家大事,大多被应验。
B(“使曾布改变态度”错,“布矍然改容”应该译为“曾布马上变了脸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卞素敬道人张怀素,时且来越,卞留瓘小须之,瓘不肯止。(5分)
蔡卞一向敬重道人张怀素,这时将要来越州,蔡卞留陈瓘稍等张怀素,陈瓘不愿停留。(得分点:素、且、须各1分,句意2分)
(2)卜居江州,复有谮之者,至不许辄出城(5分)
陈瓘选择居住在江州,又有诬陷他的人,甚至不允许他经常出城。(得分点:卜、谮、辄各1分,句意2分)
译文:陈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年少时喜好读书,不喜欢为做官而学习。父母亲用顶立门户的事来勉励他,他于是应举,一次就考中了进士甲科,调任湖州掌书记,签书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