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荐)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技法: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2014-02-22 16:52:16)
分类: 状元方法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

            何玉清  

考点风向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都有一定的稳定性,如选材富有时代性,多数以选择题为主,考查重点是重要概念的理解、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如果说今年有变化,则可能是选文上有变化,如选择自然科学类论文;也可能是难度上有变化,如题干是选“正确”的一项还是“不正确”的一项。

回顾与对策

核心知识           论述类考查的重点有三: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概念理解题须先确定该概念(词语)的信息区间。一般来说,该概念出现在概括句中,概括句包括全文的中心句、段的首括句、尾括句等。多数情况下,该概念所在的区间限于本段文字,但也有例外。

其次,要好好理解这一部分文字的内容要点。如筛选关键词句,划分层次,理清句际、段际关系。

(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该项内容难点不在“筛选”,而在“整合”,亦即难在通过思考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上。高考命题的表述项一般不存在对文中基本信息的简单摘取,大都为对文中信息的综合加工,糅合进了命题人个人的理解。因此,必须注重提高对文中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能力。

(3)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重点要能概括作者那些间接、分散、含蓄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说到底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理性的逻辑分析能力。其阅读选择题都考查有关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轮对策

    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尤其是选择题,虽然题目不难,但因内容过于专业,设题点过于隐蔽,考生很难做全对;即便做对了,又耗费较长时间。所以,二轮复习要把重心放在“快速”“准确”上。为此,应注意: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1)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2)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规范与突破

规范点拨    教你审题

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

教你答题:

答题步骤有三:读、找、比。

①通读全文。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为做题作准备。

②找。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找准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确定下一步比对的内容。

③比(对)。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找到二者有差异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反之是错误选项。

深层突破

  三重比对,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做论述类文本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伞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这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没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两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1.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示例:(2O12·新课标全国卷第3题D项)由于科技黑箱使用简单方便,于是就可能发生滥用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

  原句: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滥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比对:选项中的“其”指的是“发生滥用的现象”,表达的意思是科技黑箱的滥用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加锋利;而原句是“科技黑箱无疑……锋利”。两相比较,很容易看出该选项将原文中的“科技黑箱”用“其”字转换为“科技黑箱的滥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2.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示例:(2O12·安徽卷第1题C项)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原句: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3.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示例a:(20l2·江西卷第7题B项)联觉现象因大脑不同区域之间存在额外联系而造成,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存在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原句:科学家们认为,联觉者的大脑区域间可能存在更加广泛的联系,毗邻区域间的互相沟通比正常人更加活跃。

  比对:原句中有“可能”一词,到了选项中删去了该词,性质就起了变化:或然变成了必然。

  示例b:(2012·江西卷第7题C项)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拥有联觉能力的人,除了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会被激活外,与颜色认知相关的V4区域也同时被激活。

  原句:利用磁共振进行的研究似乎可以证实以下的假设:对于正常人来说,当看到数字和字母时,大脑中与形状处理相关的皮层区域就会被激活。

  比对:原句中的“似乎”变成了选项中的“已经”,性质变了:或然变成了已然。

【即时小练】

用词语比对法看下列选项是否正确(打“×”或“√”)。如果错了,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l2·新课标全国卷第1题C项)科技黑箱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对科学知识进行了修正。

  原句:“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比对结果:            

  理由:                                                   

2.选项:(2O12·湖北卷第6题A项)《论语》每章只有寥寥数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儿乎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彼此不相联系是可以预料的。

  原句: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比对结果:                

  理由:                                       

3.选项:(2012·山东卷第6题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原句: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比对结果:          

  理由: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示例a:(2012·天津卷第6题D项)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原句: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比对:原句是个并列关系,到了选项中变成了因果关系,这叫强加因果。

  示例b:(2012·辽宁卷第1题C项)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原句: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

  比对:选项用“只有……才能”关系表述,而在原句中用了“不管……”,既改变了原句关系,更改变了结果。

【即时小练】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2·北京卷第14题A项)生命的“神”如果脱离了“形”而独立存在,则形神失调,人体就会产生疾病。

  原句:神不能脱离形体单独存在,有形才能有神;神是形的生命体现,形没有神的依附就是徒存躯壳。形神和谐是健康的象征,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

  比对结果:——

  理由:

2.选项:(2012·浙江卷第9题D项)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

  原句: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

  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

  比对结果:——

  理由:

3.选项:(2O11·新课标全国卷第l题D项)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原句: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瞽献曲”或“瞍赋”“噱诵”并提。

  比对结果:——

  理由: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示例a:(2Ol2·辽宁卷第3题D项)“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原句: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严重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比对分析:选项由“审美的环境保护”推出“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的结论是有违作者观点的,原句说保护环境首先要“治理污染”,其次“进一步做一些美化”。

  示例b:(2011·天津卷第8题C项)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适意义。

  原句: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

  比对分析:该项推断与原句中的第二句说法矛盾。

【即时小练】

比对下列选项的推断是否成立。如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1.选项:(2012·湖南卷第14题B项)生态建筑声环境控制与一般噪声控制不同,因而传统声学控制措施都不能用于生态建筑。

  原句:我们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结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

  比对结果:——

  理由:

2.选项:(20l2·四川卷第7题D项)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

  原句: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

  比对结果:——

  理由:    ………………

双练与反思

针对训练

比对下列选项与原句意思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说明理由。

1.选项:(2O12·山东卷第7题C项)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原句: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比对结果:

  理由:

2.选项:(2O12·天津卷第6题C项)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原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

  比对结果:

  理由:

3.选项:(2011·四川卷第7题B项)分析南极冰盖微气泡里面的气体能够间接了解数千万年以来的大气成分。

  原句:测量南极冰盖中微气泡里的二氧化碳含量,能了解过去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可回溯的时间并不长。

  比对结果:

  理由:

4.选项:(2012·江西卷第7题D项)联觉是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有的能力,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者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

  原句:科学研究指出,联觉现象大多出现在数学较差的人身上,此外,左撇子、方向感较差以及有过预知经历的人也通常会出现联觉现象。也有人认为,联觉能力与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关,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都具备联觉能力。

比对结果:

理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