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何为耳石症?
该病的诊断是症状诊断
“眩晕”:该病的重要特征; “良性”:源于前庭外周; “阵发性”:反复发作,而不是持续的头晕;“位置性”。
病变部位分类
为什么会得耳石症
继发性:头部外伤、内耳病毒感染、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耳神经外科手术。
特发性:约60%-90%。
发生机理
伴随症状
诊断标准
后半规管BPPV: Dix-Hallpike患侧出现向地向上扭转眼震,坐位后出现反向眼震; 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外半规管BPPV: 向双侧均出现向下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管结石); 向双侧均出现向上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嵴帽结石);
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种不等; 前半规管BPPV: Dix-Hallpike双侧出现向下向地眼震;
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
诊断性试验显示有特征性眼震,眼震呈短潜伏期(<30s)和疲劳性。
需要区别的疾病
耳源性疾病: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上半规管裂综合征,外伤后眩晕
神经性疾患:偏头痛性眩晕,椎基底血管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脱髓鞘病,颅内肿瘤
其他疾患:焦虑或惊恐性疾患,颈性眩晕,药物性眩晕,体位性低血压
自愈性
耳石的吸收:PC-BPPV的自愈时间为39-47天,HC-BPPV的自愈时间为16-19天基本相符 ;
耳石的消散:发现如果耳石的直径大约为10微米,管石症引起症状的数量约为62,嵴顶耳石症则为490; 其它发病机制:一般3天自愈;
复位后头晕以及平衡不稳
药物治疗
复位前,指南中不建议用药,诊断明确的患者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案;复位后,患者出现平衡不稳,头昏沉感,变位试验显示阴性,这时需要药物治疗。
复发及预防
治疗后一年,大约1/3的患者复发,治疗后5年,大约1/2的患者复发;特发性BPPV患者中伴有偏头痛的概率较高,高达21%的男性和43%的女性BPPV患者有偏头痛史,这可能与自身血管痉挛造成耳石脱落有关; 虽然目前该病的病因不明,但是几项大的研究都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能是BPPV的易感因素;每天进行Brandt-Daroff练习似乎能够预防复发,但是没有证据; (Helminski et al, 2005) 药物预防。
药物治疗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