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对女性很重要,比如说“暖男”就很受女性朋友们的喜爱,这也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词儿。与之相反,近些年“宫寒”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热词,通常会被广泛地运用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桥段:“老中医”号脉后,严肃地告知患者“宫寒”不能受孕……在临床上常有朋友忐忑地询问自己是否“宫寒”。那么究竟什么是宫寒呢?
一、认识“宫寒”
“宫寒”在中医古籍及中医妇科相关专著中并无记载,它是“寒凝胞宫”的一个通俗说法,也可以顾名思义理解为“子宫寒冷”。但这个“寒”是指“胞宫”,不是解剖学上的“子宫”,包含女性的内生殖器官以及生殖功能。“寒”也有两层含义,一是由于贪凉涉水、过食寒凉生冷、冬季受寒等等外部原因,“寒”邪侵入人体,胞宫受寒,以寒、瘀、不通为主要表现,是“外寒”,属实证。二是由于人体自身的脾肾阳虚、血虚肝郁、痰湿血瘀等原因,阳气受损不能温化胞宫,是“内寒”,属虚证,与西医的女性生殖功能的低下较为接近。
归纳起来说,“宫寒”是由于外来之寒邪或者是人体阳气不足内寒停滞在女性胞宫,使胞宫的功能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宫寒”并不单指某一种症状,而是中医学对患者形形色色临床症状的总结,例如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且色黑,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热敷后疼痛可得到缓解;白带清稀量多;不孕或妊娠后胎儿发育迟缓等等。
二、“宫寒”的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子宫暖,气色好;子宫寒,疾病生”。“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宫寒最常见的疾病有月经后期、痛经、月经过少、闭经、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下、不孕症等。常常表现为面部长斑气色差,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减少,经色紫黯有血块,经行涩滞不畅快,严重的会出现闭经。痛经严重,来月经小腹绞痛,发凉,得热痛缓,肢冷畏寒,面青唇黯,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冷汗淋漓甚至晕厥等;或出现小腹内结块,疼痛拒按,不孕等。宫寒的人大多偏胖,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黄褐斑、性欲低下、腰酸腿疼、怕冷手足不温等等。
宫寒分内寒和外寒,有形形色色的临床表现,不能简单下结论,应请有资质的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切不可偏听偏信。
三、宫寒的自身预防方法
根据内寒和外寒的不同情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改善宫寒,第一,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消除“外寒”隐患,不可过食生冷寒凉,注意季节变化,保暖。第二注重养生温肾补阳防止寒从内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温补肾阳,养血舒肝,温化痰湿、温通血脉等中药,也可以按摩相应的穴位温阳。
1、体质防寒
寒性体质的人,在饮食上可以多吃补气暖身的食物,例如核桃、大枣、花生、牛羊肉、生姜、肉桂等食物,但任何食物均要有度,不用偏食、过食,以免造成不良影响。中医有“动则生阳”之说,各类的体育锻炼,都可以改善体质,快步健走是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健走,能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可以疏通经脉、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
2、保暖不贪凉
现在许多爱美的女士,冬季只穿薄丝袜短裙在户外行走,或者夏季长期呆在低温空调房内,或空露脐、露腰服装,不知不觉间,寒气侵入身体,对女性而言,极易宫寒。所以对于女性来说,在风度和温度之间要做一个明智的选择----选择保暖,尤其是腰腹以下的部位保暖更为重要。夏季的空调房内,可以备外套或披肩,穿着裙子时可用披肩护住腿部,尤其是膝盖,穿上连裤丝袜也是防止寒从脚下生的办法之一。女性体质属阴,不可以贪凉。即使在炎热盛夏季节,冷饮、冰茶、瓜果等寒凉之物也不可以贪多,还要注意如螃蟹、鸭肉、苦瓜、绿豆等寒性食物,食量要适度,不可过食。
3、药膳调理
温补肾阳药膳常用的食物有:狗肉、羊肉、鹿肉、狗鞭、鹿鞭、牛鞭、虾等动物性食物;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枸杞子、韭菜、葱、大蒜、辣椒、姜、胡椒等辛辣调味料;南瓜、大头菜、荔枝、番石榴、木瓜等瓜果类食物。适合于女性温补的经典药膳首推“当归生姜羊肉汤”。主料:当归20克,生姜30克,羊肉500克。烹制方法“将羊肉洗净,剔去筋膜,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后,捞出晾凉,切成约5厘米长2厘米宽1厘米厚的条备用。当归、生姜用清水洗净后顺切大片,纱布松松地包住捆扎好。取净锅(最好是砂锅)掺入清水适量,然后将切成条的羊肉下入锅内,再下当归和生姜,先用大火煮开,打去浮沫,再用微火煨两小时左右至肉烂即可。吃肉喝汤,如伴以少量温黄酒助兴,效果更佳。
4、常按“大椎穴”通阳驱寒
督脉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武侠小说里也常见关于督脉的描述。督脉起于胞宫,从腰骶部上行,贯穿脊柱,总督一身阳经。如果督脉运行不畅,阳气就会虚弱,容易出现背凉畏寒的症状。我们平时可以沿着脊柱揪后背,刺激督脉,就能生发阳气,驱寒生热。督脉上有一个暖身的穴位“大椎穴”,人体的六条阳经都在这个穴位上交会,是“阳中之阳”的暖身大穴。常按大椎穴能生发阳气,驱寒生热。
找大椎穴也容易,低头,颈部下端最突出的椎骨下面的凹陷处就是大椎穴。每日早、晚各用手掌搓大椎穴5-10分钟,使得穴位处觉得酸胀发热即可。
5、砭石热疗
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用三块巴掌大小的扁型砭石,放入60~70℃的热水里几分钟,取出后擦干,一块平放于小腹正中偏下一点的位置(中极穴),另两块放在中极穴的两侧(子宫穴),5~10分钟后取下砭石,再加热后放在穴位处,重复3次。每天坚持砭石热敷穴位,有温经通络,祛寒散邪的作用,可以治疗宫寒。
本文作者为广安门医院妇科主任医师吴向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