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沙坪小屋的日子

(2015-12-17 09:15:15)
标签:

杂谈

【编者按】从1942年秋至1946年4月,丰子恺一直住在磁器口旁边的歌乐山上。他于1943年,用卖画所得修建了沙坪小屋,号称“抗建式小屋”。丰子恺在抗战流落他乡的日子,是重庆的沙坪小屋为他遮风避雨。本文刊于2015年12月12日的《团结报》,摘自《丰子恺的人间情怀》,该书由新人文传记散文写法第一人高维生所著,团结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


丰子恺好喝酒,人人皆知。逃难来到重庆,在郊外的沙坪坝庙湾特五号,住在自己建造的小屋中,几年间,每天晚上,喝几杯小酒,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对自己写作一天的慰劳。喝酒在丰家有传统,他从小看着父亲喝酒的样子,长大以后也继承这个嗜好。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5cb4ae73b5041ca834c20dea6774bb39.jpg

丰子恺用卖画所得建造的沙坪小屋


逃难中的丰子恺住在贵州,差不多戒酒一段时间。丰子恺喜欢喝酒,但不喜欢酒精含量大,“因为广西的山花,贵州的茅台,均含有多量酒精,无论本地人说得怎样好,我都不要吃。”丰子恺不喝白酒而愿意喝黄酒,自有他自己的道理。

  

丰子恺奔波杭州、石门湾,经常坐客船往来于两地之间。船行驶到塘栖,他上岸找一家有特色的小店,选个临水的座位。随后叫店主烫两壶花雕酒,上几碟毛豆、茭白、茨熟荸荠下酒小菜,独自品味。“呷一口花雕,嚼一片嫩笋,其味无穷”。

  

来到重庆沙坪坝,生活恢复常态,丰子恺酒瘾又发作,每晚喝几杯“渝酒”,就是当地人酿造的“伪黄酒”。沙坪的“伪黄酒”,前面有一个伪字,表明不是正宗的黄酒。一种酒离开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水质,再冠以系列的名字,也不会找到纯正的味道。对于“渝酒”,丰子恺下定论,“当然远不及杭州上海的绍兴酒”。然而酒和酒有共同的效应,能“使人醺醺而不醉”。好喝酒的人坐在一起,讲究好酒的品牌,丰子恺则不大关心。朋友知道他喜爱黄酒,有时送他从上海空运的“陈绍”。酒味醇正,肯定比沙坪的酒味入口,但最后的结果,都不过是“醺醺而不醉”。在抗战期间,国难当头,丰子恺对这种做法,并不领多大情,他认为“请绍酒坐飞机,与请洋狗坐飞机有相似的意义。”远离家乡,带着一家人经受那么的磨难,逃到大后方来,不是为了这口酒。沙坪小屋只是生存的一所简陋的建筑,每天晚上小酌,“意不在酒”中。在战乱的时期,家人团聚在一起,能填饱肚子,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对于这个男人已经足够了。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f379ab85bb5eeb09b5488a10e1f08b05.jpg
丰子恺所绘的《沙坪小屋》

  

丰子恺吃饭养成的习惯,总是像一阵风似的结束,想一口口地吃,却慢也慢不下来。有的朋友一顿饭,消耗一两个小时,让丰子恺难以相信。

  

晚饭一家人到齐,围坐在桌前,筷子和碗碰撞的声音,孩子们的说话声,使小屋中充满活力。“大团圆的晚餐,倘使我以十分钟了事,岂不太草草了?”丰子恺给自己倒上一杯酒,小口抿一下,在咂摸中回味,酒让人兴奋,帮助回忆一些事情。丰子恺晚饭的小酌,意味不在喝多少,而是借此延长时间,使家庭有温馨感。三杯酒下肚,思考人的一生,也会思量未来,丰子恺曾经改过古人的诗:“满眼儿孙身外事,闲将美酒对银灯。”

  

1943年,丰子恺创作《沙坪小屋》,画中透出闲情的诗意。邻居周老板是个热心人,为了祝贺丰子恺搬家之喜,送来一棵大芭蕉,帮助栽在院子的东北角。颠沛流离几年,终于有了安身之地,虽地处荒凉,房子盖得简陋,可它能称为家。丰子恺给房子起一个朴素的名字—— “沙坪小屋”。它立在大地的深处,犹如一座亭子,于是丰子恺自认为“亭长”。远离闹市区,周围见不到邻居,只有起伏的山坡。沙坪小屋对丰子恺有特殊意义,大家在晚饭的桌子上,交流各种白天听到的消息。一杯酒中有着不一样的滋味,抗战局势也在一天天的好转。

  

丰子恺身上穿的是一件旧袍子,五指伸开,高举起双臂,伸向辽远的天空,嘴里喊出的声音,凝固在历史的深处……窗外建筑工地发出电钻的轰鸣声,2014年4月2日,我写到丰子恺迎来抗战胜利,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停止往下写的念头。在老照片上寻找,它是历史的真实证人,丰子恺的表情和举动,一改他往日的安静。面对苍天,面对大地,瘦弱身体中发出的呐喊,气势不可阻挡。

  

1945年8月10日,山城重庆和全国人民一样,终于迎来抗战的胜利,人们沉浸在狂欢之中。大家纷纷走上街头,拧成势不可当的人潮,欢呼声和爆竹声,响遍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丰子恺在人群中好不容易地挤向前,在一家卖爆竹的铺子买两串爆竹。铺子的主人是一个四川老板,忙着关店门,直把丰子恺往外推。丰子恺沉浸在快乐之中, 不管不顾地喊 “买鞭炮、买鞭炮”,急忙地递过手中的钞票。一旁的老板娘,忙收过钞票,没有数清钱,就从货架子上拿了两包鞭炮,马上关好店门。丰子恺带着鞭炮,心中积压的情感,等待跟随炸开的鞭炮,响彻山城的天空。

  

几天中丰子恺忙坏了,书写了杜甫首诗赠送朋友,并作了很多书画广送朋友,8月15日创作的《狂欢之夜》,竹竿挑起燃放的鞭炮,烟花四溅,照亮夜空,人群中有一个人手中提着一串点燃的鞭炮。有人高兴地举起孩子。在鞭炮齐鸣中,人们的欢笑打破夜的山城。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d0c5bd9afd4173b3fcd57e9ea5a7122a.jpg
丰子恺所绘的《狂欢之夜》

  

丰子恺的酒量变大,从原来每晚的八两,然后增加到一斤。压在身上的沉重,脱掉以后,人的情绪大不相同,“我的胜利的欢喜,是在沙坪小屋晚上吃酒吃出来的!所以我确认,世间的美酒,无过于沙坪坝的四川人仿造的渝酒。”丰子恺来重庆,从未那么畅饮过,喝过让人心醉的美酒。

  

丰子恺回到家乡,喝到真正的陈绍,比沙坪坝的“渝酒”味醇多了,可是感觉少了一种味道。丰子恺望着天空,想回遥远的重庆,坐在沙坪小屋喝酒。

http://tc/maxwidth.2048/tc.service.weibo.com/p/mmbiz_qpic_cn/82b0ef8976f03a758a4823958d84eaf3.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