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暗香宜园
暗香宜园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37积分
  • 博客访问:1,588
  • 关注人气:31
  • 获赠金笔:6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与时俱进的文言文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例评析

(2019-11-25 09:00:47)
分类: 教育

 

本文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20191期。

与时俱进的文言文教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例评析

韩宝江

注:指导北京科技大学附中张京宇老师北京市级公开课,并及课后点评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作为北京市级课程建设研讨会上的观摩课例之一,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笔者作为该课例的主要指导者和设计者,谈几点想法。

一、基本情况

学校为北京市海淀区普通校,生源质量在海淀区居中游,做课的这个班就是平行班,呈现了真实的学生基础水平。在听课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的基础较部分重点校生源存在着一定距离,对于问题的认识思考和回答,跟听课教师们的预期比还是有待提升的空间。这是笔者在课前指导过程中一直强调的,不要给学生们过多的铺垫和预设,把公开课上成了师生精密合作、无缝衔接的表演课。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们认真、深入地熟读课文内容,课上紧跟教师节奏引导,积极主动地思考、交流、探讨、发言,即使有不准确乃至错误的观点也比预设表演要好。这也是笔者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教学指导原则,一是秉持个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尽可能呈现真实的课例,减少注水;一是听到了、看到了太多的表演课,听课教师们十分反感,这样的课例只能是起到了反作用。

主讲人张京宇老师作为学校的语文教研组组长,送过多届高三毕业班,教龄二十余年,年富力强,业务功底扎实,备课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相关材料,设计方案也是经过了反复的修改与打磨,各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选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做市级公开课,作为文言文对于学生们有一定难度,对于教师而言也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课前已经带领学生们做了预习,基本上排除了文字障碍、疏通了文意。但是课上朗读课文时仍然有几处细节上如读音、断句出错,体现出了个别学生对于文本的预习不足。另一个方面,这篇课文中的多个细节之处,学界历来争议纷纭、莫衷一是,中学教师大多不具备扎实的学术考证、训诂、辨正能力,这给基础教育教学造成一定的困惑和干扰。

    二、问题导向

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布置给学生们的任务之一就是,你对文本最关注的几个问题是什么?学生们认真提交了各自的作业,有的学生提交了4个问题。教师综合统计了这些问题,于是学生们对于这篇课文的关注点就呈现出来了,而且有几个点重合度较高,这样教师讲课“有的放矢”的“的”——目标就得以确认。既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们关注和困惑的集中点,理所当然地成为这节课师生们共同的攻坚火力点。

从这节课的设计中可以看到,教师主要借助于学生们关注度较高的关键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串起文本内容和教学环节。既有“点”式的重点问题突破,又有自然形成的“线”式贯穿,再以“面”的方式分散针对四个弟子各自志向的点评,构成完成的教学内容。最终板书完整地体现出了这一思路。

这些问题是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是取了最大公约数的集中性问题,承载着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学生们自然成为主体角色,表现出相当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正是抓住了突破文本理解的这几个关键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们深入阅读、思考和讨论,一起探究、碰撞、求同、存异、存疑,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生动诠释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适度的点拨、启发、诱导中较好地完成了预定教学人任务。

    三、微信体形式

本文是对话为主的语录体格式,主讲教师巧妙地借用了当下的微信群聊体例,将文本内容重新组合,把当事人的语言分别嵌入,这样的处理方式富有新意:

凸显新媒体的元素。微信聊天成为当今越来越多人聊天交流的工具,维持人际关系、沟通思想观点、做好日常工作,几乎每天都离不开这个交流的媒介。用学生们都很熟悉、常用的体例,来改造课文内容的呈现形式,别有一番趣味,有利于消解文言文本身相对枯燥的弱势,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情绪。

谈话内容重点突出。改编成微信体例后,师徒之间的对话内容分别一对一地呈现,利于创设逼真的情境,学生们可以集中精力针对每一组师徒对话内容进行分析、解读、探究。把文本化整为零,按照谈话顺序,用PPT逐一展示,教师带领学生们一一攻破。从重点字词到宏观表述,到深入语辞背后的心理状态,再到四个学生志向间的比较,顺理成章。

教师的创新理念意识。教师的教教材和使用教材教,是我们常用来评价教学活动的两重境界。本课中教师体现出了敏锐的创新意识,紧扣文本的语录体特点,嵌入微信群聊的外在格式,从根本上活化了文言文的组织教学范式,给听课者耳目一新的印象。这种大胆的尝试也让笔者感到意外和惊喜,上课的实际效果证明这一举措的正确性。

    四、探究意识

这篇课文中的细节,历来颇多争议,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加上学生基础整体上不占优势,教师决定立足于学情因材施教、顺势而为,进行适度的探究和研讨,依据学生们实际推进程度而定。列举几个细节:

“子路率尔而对”,“夫子哂之”:“率”,轻率、草率、鲁莽,这样的几个解释使其带有了一定的贬义色彩。“其言不让”,从而相应地夫子的“哂”就含有了嘲笑、讥讽的味道。这是常见的定调。这节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们细致分析文本,发挥合理合情的想象,学生们的主流意见不同意对于子路的“鲁莽”定性,子路年龄大、学养深厚,又是孔子比较看重的弟子之一,是在座几个弟子中最年长的大师兄。子路首先发言回应老师的问话,是一种礼貌,也有这样第一个发言的“资格”。而且夫子的态度已经明确了,只是师徒之间的闲聊,“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又对弟子不满意,对于得意门生的踌躇满志冷嘲热讽,也不符合夫子一贯的修行。

“浴乎沂”:教师把曾点春日出游的理想情境跟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修禊事”的描述关联起来,上巳节(农历三月三)的会稽山阴之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名流高士举行风雅集会,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只是绍兴“惠风和畅”的暮春时节,“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户外气温宜人。而这个季节的山东曲阜,阳历在4月初,教师出示PPT资料,借着地图中绍兴、曲阜两地的纬度距离,加上近三年日历、户外温度较低为参照。从时间、空间两方面比较,除非习惯于冬泳的人,成人、儿童十几个在沂河里洗澡是很不适宜的,由此多见的把“浴”解释为“洗澡”有悖于常理。“浴乎沂”解释为涉水渡过沂河,在那样较冷的季节里也是难以接受的,这有什么春游的乐趣可言呢?由此,“浴”可能跟源于周代的修禊古俗中祛灾活动有关,人们相约到水边沐浴、洗濯,借以除灾去邪,称之为祓禊。曾点一行到沂水河边嬉游,也许是模仿古人,象征性地沾点河水以表达祈求消除不祥的美好心愿吧。

曾点向往的大小十几人结伴春游“咏而归”,跟前边几位同窗追求的积极入世治国、倡导礼义教化完全不同,表面看起来也不符合夫子一向参政治国的主张,最终夫子却是“吾与点也”,个中原因何在呢?经过一系列分析,曾点的理想恰恰是礼乐教化下最终达成的现实生活图景,是高于前边几位同窗的政治理想抱负,是与夫子的理想治世完全一致的,所以几个弟子的志向中,夫子明确表态“吾与点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中学师生们没有深厚的考据能力和资料支撑,但是从人之常情、现实生活的角度来尝试一种别样的经典解读,未尝不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探究路径。毕竟,一切的经典是人写的、是写人的,违背人们社会生活常理的各种训诂、考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最起码的根基。不需要高大上的华丽辞藻,不需要子曰诗云的雕版坟典,师生们有着基本的、素朴的求学治学之道,一样可以接近真理。

    五、学科核心素养

这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

学生们在教师引导下,针对文本展开了具体深入的探讨,还组织了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同学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充分的辩论举证,阐明了各自的观点和依据,深化了对于文本整体和关键细节的把握,有助于形成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丰富的语言交流碰撞的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在具体情境中精确、妥帖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

青少年时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在几个有争议的节点,教师没有凭借个人认知擅自决断,而是有意把前人的几个相关观点摆出来,引导学生们如何通过综合运用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堆,在比较、鉴别、推理中逐步达成较为一致的理解,使学生们在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多方面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发展。

这篇课文本身就是选自文化经典《论语》,在学习过程中的探讨正是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本课中,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有礼乐教化的施政理想,有谦谦君子之风的人格修行,有远古修禊、舞雩的习俗,有宗庙会同的社稷大礼,也有平民百姓的熙熙春游和乐气象。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如“乘”“莫”“冠”“风”,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阅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教师帮助学生们成就了一项关键素养。
   
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困境中仍然坚持积极入世的执着情怀,追求着礼乐文明的和谐社会图景。本篇课文仅是承载了孔子社会理想的一个章节,通过审美体验、评价这样一个艺术化组织语言的文本,教师带领学生从中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以审美态度去发现、欣赏某种超越现实的内涵,获得内在精神的触动、感染,体验内心的丰盈、滋润与愉悦。语文教学的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在文学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从而拥有“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

    总之,教师因材施教,顺应学生的理解和能力水平,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与笔者预期的层次还有一定差距,但是相比之下,这节课的真实呈现带给笔者更多的鼓舞和安慰。教师立足现实学情,没有机械生硬地拔高、加难度,没有包办代替,尽力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引领着学生们向上探索,落实学科素养,这也就够了。真的、善的,才是美的。

 

 

本文发表在《教育科学论坛》20191期。

 

作者信息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电话:13522644858     邮箱:hbj_2000@126.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4号院北京教科院B416  

邮政编码:100036

 

个人搜狐博客链接地址 http://hbj2000.blog.sohu.com/

阅读(520)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