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高考改革凸显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2019-05-23 16:23:24)

本文发表在《现代教育报》201951703版。


新高考改革凸显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韩宝江


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自试点破冰以来,备受社会各界民众关注。目前全国已有14个省份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入省份借鉴先期试点各地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理念,充分结合各自实际,在考试科目选择、考试时间设置、招生录取方式等方面持续进行了制度优化设计。相较以往文、理分科时代的考试招生制度,现今日趋成熟完善的改革设计方案无疑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以人为本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了近二十年,教育理念方面显著的变化就是对于“人”的基本权益的日益尊重,更加关注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质量。文理两大阵营二元对立的时代非此即彼,三年寒窗后通过全国统一命制的试卷题目接受高校选拔,学生的选择空间相当有限。如今高中期间各学科等级考试、合格性考试的科目、次数及考试时间诸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行确定;参加高考的传统文理科目(部分省份还增加了信息技术)可以自由组合;政府批准多套教材自选、多个省份高考独立命题,增加了学习内容与考试题目的适切性;高中三年期间的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的如实记录和结果,对于高校选录考生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一定程度上会打破过去的分数唯一标准。

    2.自主选择与个性化发展

    如今的高考制度改革力度之大是以前不可能奢望与想象的,新方案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志向和特长等个体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凸显了人性化关怀,旨在消除“一刀切”的陈旧培养模式,支持个性化发展路径的自主选择。尽管当下在学校实际操作层面还难以完全做到科目自由组合方案的绝对化和最大化,这种改革趋势无疑赋予了学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权,有利于学生针对自身实际做出扬长避短的科目组合方案。学生的主动权大了,自主的空间开阔了,个人意愿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维护。学生高中三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会在高校录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可以预见,这一作用将会逐步得到强化和扩大。

    3.生涯规划提上日程

    虽然大学生、研究生就业调查结果证实,所学专业与入职岗位不对口的现象占有一定比例,就整体而言,高考科目的组合方案、大学期间的院系专业、入职后的行业系统之间,不可否认地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或者直接的一以贯之;有的省份可能还要提前到关联着中考科目组合方案的选择。这种中高考科目选择与未来进入社会职场方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客观真实地确立。由此,中学阶段的考试科目选择被赋予了一定的生涯规划意义,事关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成为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绕不过去的“坎儿”,需要未雨绸缪,及早筹划和思考。

    4.学生与家长的责权利统一

    这种自主选择一方面是照顾了学生的诸种应有权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学生与家长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系数。制度上确实给了学生多种选择,一旦做出了某种决定,高中阶段直至高考考场,很多内容就不可以随便更改了。也就是说,学生和家长要对自己先前的选择决定承担全部责任,即使发生了意外情况也只能是“责无旁贷”。这就要求学生和家长在做出决定之前,需要保持相当的审慎,要对自身诸方面情况作通盘考虑、权衡取舍;甚至还要体现出一定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这对于未成年的高中生未来发展前景而言,客观上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

    另外,与当前课程改革实验相呼应,高考试题命制较以前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取向,比如:加大对于区域历史文化习俗知识方面的考察,越来越重视试卷题目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试卷净字数的直线上升直接带来对阅读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更高要求,题目对于思维品质、迁移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及创新性的侧重碾压过去相对纯粹的知识机械记忆与搬运,越来越倾向于学科横向贯通的综合能力、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与视野、亲身的体验感受与操作探究,英语加大听、说赋分比例直至通过计算机考试从而强调运用与交际功能……这一切,都对学生和家长带来相当的压力和挑战,单靠题海战术和烙饼战术已经远不足以应对新形势下高考对于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是该或主动或被动改变的时候了。

 

 

 

作者信息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

电话:13522644858     邮箱:hbj_2000@126.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4号院北京教科院B416  

邮政编码:100036

 

个人搜狐博客链接地址 http://hbj2000.blog.soh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