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活动中实现师生共成长
(2019-03-07 10:05:2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 |
本文发表在《现代教育报》2018年3月5日10版。
在研学活动中实现师生共成长
游中有所学,行中有所思。研学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加强校内教育跟社会生活实践的融合,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
1. 合理预设和生成学习任务
在研学活动开始之前,一方面学校会做大量行前准备工作,提前派教师小组对于行程路线进行先期考察,对于各个停留点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梳理统计;一方面,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设计大量的预设小课题研究任务。学生们带着貌似并不轻松的学习任务一路走下来,究竟能不能较好地完成预定目标?谁来考核验收这些小课题研究结果、对其结论的科学性进行把关?这些课题任务是否适合研学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其实,外出研学活动的教育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各小组分领的研究任务。在师生共同外出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互动、互助、合作等,培养和巩固集体主义观念,检验言谈举止行为的文明程度,学会珍惜所有组织方人员的劳动,通过所见所闻所感全方位提升个人能力……这些都是学习的过程。
当然,没有任何任务安排的纯粹放羊式外出也不值得提倡,在“研学”和“旅行”之间,既不能偏废一方造成教育应有效益的损失,又能够照顾到学生们的旅行质量和兴致,如何把握一个兼顾各方的合适的“度”?这是个值得深入思索的现实问题。
2. 科学评价和展示学习效果
在全年级甚至是全校师生大规模外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旅”和“学”必定是同时发生的,学生们学到的绝不仅仅是景点的那些人文历史的内容,可以说从出发到返回到学校的全程中,事事处处都是学生们可以进行“学”的内容:遵守纪律、集合准时、服从统一指挥、言谈举止文明、爱护景点设施、处理好废弃物、互相帮助、集体荣誉感、生活自理能力、分工与合作、观察和思考、接受与质疑、体验和探究、联想和想象、逻辑与推理、概括与归纳……文件制定者担忧的“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究竟会不会发生呢?如果把“学”单纯地定位在针对景点文化知识这一狭隘的领域,似也不必如此兴师动众、大费周章地“劳师以袭远”了。
集体外出,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和锻炼是多方面的。单就同老师、同学们一起考察某一个或者一串景点的经历而言,其教育价值远胜过学生本人或者与家人的同样旅程若干倍。
目前,一些中小学校对集体外出研学活动非常重视,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针对性地设计了活动学习单,布置了大量的学习任务,形成了不同主题的多条精品研学(游学)线路,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管理、责任清晰、分工明确、保障安全的学校层面研学旅行工作机制,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学校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多元发展的前提下,对学生参加研学旅行的情况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价”。评价方式上可以充分放权,各任务小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小组集体意见决定汇报呈现的具体方式,不拘一格、多元绽放。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质性评价方式,避免沦为分数或等级的评价简单化、单一化。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可以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具体运用结合起来。
3.给学生搭台更要自己唱戏
研学旅行是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校外生活实践。同时,研学活动也是对学校教师团队业务成长、管理水平的一个巨大考验,有的学校为了丰富研学内容还会分成多支队伍,同时出发分赴各自的研学线路,对于学校组织活动的水平就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预先考察、天气预报、景点选择、资源梳理、任务分工、活动设计、联络、交通、票务、食宿、安全、卫生、宣传、联谊活动、后勤保障等等,虽然有专业旅行企业的相关协助,更多的大量琐碎工作还是要由学校教师队伍来具体承担、落实的,带队干部、年级主任、班主任、跟班学科教师、活动小组负责教师、校医等,各司其职又要通力合作,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会发生、要处理,教师队伍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在首先确保诸要素安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们“游”得开心、情绪愉悦,“研”有目标、有策略,“研”“学”结合、别有收获。
除了必不可少的衣食住行方面的准备之外,教师还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业务方面的思考和实践。最主要的是活动前的备课,要对研学旅行的各考察点进行必要的了解,搜集相关可以用作育人目的的资源。比如,当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能给学生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和建议。
此外,研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互相加深或者全面了解的好机会。学生会发现教师与课堂上的不同,发现他们在学科教学之外还有着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感、开阔的知识面、另一种亲和力、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特长等等;同样,教师们也可以发现与平时端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们不同的另一面,如表达沟通理解能力、组织联络协调能力、临机决断处置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言谈举止透出的个人修养、个体诸元取向差异等。师生之间这样看似随意的几天密切接触和良性互动,有利于返校后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方式方法的优化改进与质量水平的提升。
4.构建融合、融通、开放的研学体系
对于师生来说,研学旅行是一次难得的集体外出实践活动。各学科教师可以基于学科本质设计一些拓展、实践性质明显的活动内容,学科之间还可以充分体现打破壁垒、融合共建的思路和方式,充分整合、利用相关社会公共资源,设计部分综合性较强的主题式活动学习单供学生们选择,把相关相近学科教师组合在一起集思广益。
同时,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实践、研究性学习、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有机融合实施。
研学活动充分体现了开放办学的意识理念,表现在多个方面:学习行为发生环境的开放性,学习组织形式的开放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学习支持资源的开放性;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上有资质、信誉良好的行业企业或机构的委托与合作;如果合适条件具备,还可以邀请、吸纳部分拥有较多公共资源、人脉积累的部分学生家长及其他有专业素养和知识背景的社会人士参与活动,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研学过程中的需要,提升活动的整体质量和实施效果。
作者信息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电话:135226448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真武饭店512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