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28日02版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
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时,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xxx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xxx在讲话中说:“古人说:“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这句话出自我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管子·乘马》,见钦定四库全书《管子》卷一《乘马第五》的“务市事”章:
市者,货之准也。是故百货贱,则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则百事治。百事治,则百用节矣;是故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不虑则不生,不务则不成,不傲则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为之有道。
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任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有《管子》一书传世。管仲注重发展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乘马”,犹运筹,指经济谋划。郭沫若等集校引何如璋云:“马者,算数之筹,如今所谓法马……乘者,计也。《周礼·天官·宰夫》‘乘其财用之出入’,即今算法乘除之谓。凡治国之法制,皆出於数,有所建置,必立马乘之,乃知其轻重长短多寡之数,而措注各得其宜。篇中言地、言用、言朝、言车,而详发均地分民,是标名《乘马》本旨。”
“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这句话的大意是,各项事业都产生于谋划和周详的思虑,因为辛勤努力而成功,因骄奢淫逸而失败。
“生于虑”,“虑”就是考虑,打算。就是说,经济谋划产生于深思熟虑,要未雨绸缪,周密考虑和精心安排各项工作。《大学》开篇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中庸》载:“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强调做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虑”还可以理解为忧虑、忧患,居安思危,古人十分重视危机意识,《孟子·告子下》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左传》载“多难兴邦”,晋刘琨《劝进表》言“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张廷珪》云“盖事危则志锐,情苦则虑深,故能转祸为福也”。凡事都要作深入思考、反复揣摩,并始终保持着一种忧患意识,则能不断激发人的智慧与潜能,来成就一番事业。
“成于务”,“务”就是追求,努力。就是说,成功于专心致志,要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凡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者,无不对其从事的职业敬重有加、专心致志,乃至呕尽全部心血,奉献毕生精力。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凡事不强则枉,费敬则不正”,排斥虚妄,拒绝空想,鄙视华而不实。
“失于傲”,就是说,失败于傲慢。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荀子·议兵》言“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大禹谟》载“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大凡在各种事业上失败的人一定是因为怠慢、傲慢,自满招致损失。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放荡功不遂,满盈身必灾。《荀子·劝学》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魏征告诫我们“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管子“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一语主要是针对发展国家经济提出来的,但是其思想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思想价值,适用于社会、人生的诸多方面。宋代苏辙《上昭文富丞相书》言:“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缓,就是深思熟虑,周密的部署和详备的谋划。再加上“务”——不懈的努力,事业就有了成功的保障。一个人有志于某项事业需要时时小心、谦虚谨慎,在接近成功或已经成功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一时骄傲懈怠而功亏一篑。
作者信息
韩宝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后,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电话:13522644858
邮箱:hbj_2000@126.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路4号院北京教科院B座416室
邮政编码:100036
个人搜狐博客链接地址 http://hbj2000.blo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