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永《望海潮》写作手法解析

(2017-01-05 10:27:45)

本文发表在《作文周刊》2014年34期。

柳永《望海潮》写作手法解析

韩宝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

 

柳永是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试就其写作手法作简析如下:

铺陈夸张  这首词笔法上大开大阖、波澜起伏,开篇即点出钱塘(杭州)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形胜”、“繁华”四字直指主题。摄人心魄的总体概括之后,浓墨重彩地次第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分别从街巷河桥、居民住宅、户口繁庶、市肆繁荣、市民殷富、钱塘江堤、江潮、西湖、连山、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达官贵人各个方面作了描绘。时而博大激越,时而轻柔婉转,既有自然景物又有世俗生活,全方位地展开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词中出现了多处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十万人家”、“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这些数字恐怕并非确指,在词中的运用貌似实写、多为虚指,虚实相生,均不免有词人故作夸张的语气和成分。词人以铺叙的笔法,描摹钱塘湖山优美、树木苍郁、人烟阜盛、市井富庶、歌舞升平、官民同乐,足称“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宋代词论家李之仪盛赞其“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同当日”。

白描细描  词人用饱蘸激情而又略带夸张的笔调,抓住具体事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宛如一位历数家珍的导游,带领读者移步换景,似打开一本画册,又如呈现一组镜头,把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钱塘内外“好景”的描写中,既有磅礴阔大的白描,又有具体入微的细描:“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怒涛”、“珠玑”、“罗绮”、湖山“清嘉”、“烟霞”、“高牙”、童叟之“嬉嬉”、官人之“醉”游。“绕”字,透出西湖边白堤迤逦屈曲的走向和绰约风姿;“怒”字,正如李白在《横江词》中写到的“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凸显钱塘江水涨潮时的汹涌澎湃与万钧雷霆之阵势。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风光旖旎的锦山秀水清丽宜人。词人于熙攘市肆中,如极力推进的特写镜头般,抓住了“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以小见大,把钱塘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充分反映和折射出来。“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竞”字,更是把经济繁庶、富庶奢华的生活展露无遗。“嬉嬉”二字,则将“钓叟莲娃”为代表的市民的悠然颐和之态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和呈现。行云流水般饱含激情的笔触,简洁明了、生动得体的形容词汇,高度凝练地捕捉并概括出景物的本质特点,人在景中,城在画中,一派祥和安乐。

点面结合  钱塘作为大运河的南方起始点,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邑屋华丽,盖十万余家”,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享有“东南第一州”美誉。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运,在发端及换头之处,都能用一、二句话勾勒提掇。开篇即是“文眼”,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城盛气凌人、实力非凡的全貌,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以博大的气势统摄全篇,突显了钱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细描杭州与西湖,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写景时讲究交叉用笔、明暗相辅相成,风景与市井穿插迭现,这样显得场景多变、密中有疏,跳跃灵动、畅快淋漓而全无滞涩。杭州之美在于西湖,西湖是杭州具有代表性的靓丽名片。“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杭州景物的典型代表,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看似朴实无华的文字间透射出别样的华丽,堪称神来之笔,千载而下依然散发着撼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浮想联翩的艺术生发力。由宏而微、由内而外、由陆而水、由远而近,词人以赋家之笔层层铺写点染,美丽与富庶的“人间天堂”杭州城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欢乐,为读者打开了一幅和谐盛世都市的风情画卷。

烘托渲染  “一色楼台三十里,不知何处觅孤山”,“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钱塘自古就是著名胜地,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其盛罕匹。开篇三句如椽巨笔,重彩浓墨,高屋建瓴,字字铿锵,力能镇纸,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词人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珠玑、罗绮皆妇女服用之物,桨声灯影、流波欸乃,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字,明写市肆商品琳琅满目,暗喻商人比夸争耀,穷奢极欲。周密《武林旧事·西湖游幸》述及:“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日糜金钱靡有纪极,故杭谚有‘销金锅儿'之号。”“怒涛卷霜雪”,钱江大潮历来闻名,“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潮峰似练咆哮前奔,浊浪排空,翻江倒海,倾涛泻浪,喷珠溅玉,簇簇声吞万籁的放射形水花,势如万马奔腾,何其壮哉!“千骑拥高牙”,声势煊赫,“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风流倜傥的长官案牍之暇饮酒赏乐、啸傲江湖,暗喻治郡有方、政绩卓著、一派承平气象。落笔洒落,气场雄浑。词人以清新的笔墨,从不同角度把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市区的富庶繁华、民众的美好生活描摹无遗,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稳定的社会风貌,充分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由衷的喜爱与赞美。

动静相衬  全词写钱塘内外市井熙熙、湖山丽致时多和谐宁静、舒缓明媚,笔触柔和。同时也有几处喧闹凸显生机活力,每年八月,澎湃浩荡的江潮波涛“涌若蛟龙斗,奔如雪雹惊”,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向岸边,如同卷起了千万堆霜雪,江面耸起千座雪峰;声响震天如万鼓齐鸣、狮群惊吼、山崩地裂,令人怵目惊心、一座生寒!钱江涌潮以气势凌人的形、声、势供人鉴赏,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回味。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一切喧嚣,词人以区区“怒涛卷霜雪”五言囊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羌笛菱歌晴空月夜绵延不绝;“嬉嬉钓叟莲娃”,田田碧莲,妖娆菡萏。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如闻其声,似睹其人,民风淳朴,生活安逸,体现了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几句话就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闲暇时品酒赏音,纵情山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既摹写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动,动静结合,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欢乐。

联想想象  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的记忆;联想是经验与经验的呼应。”联想和想象就像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助于打开思路、激发灵感。不妨试着“触景生情”、“睹物思人”,开启联想和想象的大门,为文字在苍穹中张开自由翱翔的翅膀,这既是创作者的技巧,又是读者打开作者心扉的金钥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让我们身临其境,置身岸边远眺那一线潮、撞头潮、返头潮,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感受那份震人心魄的悸动。“三秋桂子”让人联想起宋之问《灵隐寺》中“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十里荷花”、“菱歌”、“莲娃”,让人想起“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六月西湖、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孙犁先生的《荷花淀》。“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品酒赏音、纵情山水的风流潇洒,自然地想起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相似的场景片断。“千骑拥高牙”的煊赫声势,令人不禁想起苏轼密州出猎“倾城随太守”、“千骑卷平冈”的孔武雄健场面。“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想象将来可以将这些美景画册带到朝廷去,含蓄地表达了对地方官来日高升的良好祝愿。联想和想象都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表象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象,从而使文章显得生动、更加丰满具体。联想可以让读者更清楚地浮现出事物的特点,想象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情感更充实。让读者更清楚地浮现出事物的特点,思绪发散,产生共鸣,强烈地感染人。

这首词的写作手法还有开门见山、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对比、正侧面结合、远近结合、总分结合等。词中没有运用表现色彩的词汇,可是色彩似乎又无处不在,高下远近、眼里心中,锦山秀水、风土人情,无非画面。桂香、荷韵,人从画桥过,船在荷中移,浓浓清香恍如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滔天潮涌、潋滟西子、店铺林立、人流熙攘,丝竹悠扬、欢歌荡漾,孤舟钓叟、戏水莲娃、醉里箫鼓,音犹耳畔、如临其境。

总之,词人柳永以其傲视群雄的才华、发自内心的热情绘就钱塘画卷,寥寥数语却蕴涵丰富,清新朴淡而倍增芳华,充分展示了他被婉约凄艳定式之外的豪情与放达、浓烈和阔大、柔美兼壮美、阳刚亦雄健的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千秋传诵,其来有自,良有以也。

 

 

 

作者信息

韩宝江,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领域涉及教育学、文学、美学、艺术学。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及相关学术研究。

电话:13522644858   电子信箱:hbj_2000@126.com


 

 

 

个人搜狐博客链接地址 http://hbj2000.blog.sohu.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