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简·奥斯汀的作品?
(2016-04-17 09:54:06)前一段时间,重读简的书。对她,不仅仅是喜欢,更多的是欣赏。想逐一说说她传世的这六部作品,按我的阅读顺序来说。第一次在知乎写这么长的回答,结合了之前在简书发过的几篇旧文章,可能思路有些混乱,各位看官见谅!
1.《傲慢与偏见》,这恐怕是简最知名也是最受欢迎的小说了,也是我的最爱。英伦乡村的田园风光,摄政时期绅士淑女的衣香鬓影,不露声色又入木三分的讽刺风格,以及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花好月圆。人们心目中的简奥斯汀风格,恐怕有一大半是这本书树立的。达西和伊丽莎白,恐怕也是简笔下最讨喜的男女主角了,再加上95版BBC电视剧的高度还原(原谅我的私心偏爱),以及其余各版影视的描写传播,更是人气爆棚。这是简笔下难得的男女主角形象塑造和爱情戏都出彩的作品(在我看来,如《理智与情感》的爱德华、《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埃德蒙等人,在女主角的衬托下已经沦落为“女主角的丈夫”这一定位,如果有喜欢他们的亲们请多多包涵)。据传简在写作《傲慢与偏见》时正和爱尔兰律师汤姆·勒弗罗伊(实有其人,好八卦的童鞋们可以看看《成为简·奥斯汀》)陷入热恋,这段年少情事带给简的作品的,是扣人心弦,缠绵悱恻的爱情体验和轻快洒脱的写作步调。不为什么,就为了追求阅读的愉悦,也应该读读这本书。
2.《理智与情感》,它脱胎于简的书信体小说《埃莉诺和玛丽安》,成书时间早于《傲慢与偏见》,从它的原书名来看,便能看出这是写两姐妹的故事,男主角的作用更多的是陪衬和推动情节发展。它是说教意味很强的小说,埃莉诺和玛丽安姐妹俩分别对应着理智与情感,情感最终被理智套上了笼头,玛丽安最终认同并开始学习姐姐的处世方式。特别要说到的是,埃莉诺的形象,极有可能以简一生敬爱的姐姐卡珊德拉为原型,从书中我们或许可以一窥当年两姐妹相处的情形。两姐妹互为镜像最终又殊途同归的情节走向也是简奥斯汀式的——规整、严谨的结构,精心的铺垫,以及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的大反转,就讲究个阴错阳差里的冥冥注定,因缘际会中的理所当然。简奥斯汀的写作手法堪称后世入门小说家的绝佳模板,如果你是古典文学认真讲故事的推崇者的话。另外,这本书充分体现了简“道德小说家”的风格,摄政时期的浮华和奢靡催生了一大批像简一样的呼唤社会回归道德统率和纯净心灵的人——可能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维多利亚时代那么的“高尚”吧。
再提一句,李安的电影版《理智与情感》真的不错,对原著做了恰到好处的精剪与补充挖掘,值得一看。
3.《诺桑觉寺》,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我把它称为简·奥斯汀创作的萌芽,因为其实这部书的写作时间比前两本都要早,只不过在出版商手中几经辗转都没有出版成功,最终还是由简把版权买了回去,重新修改定稿之后再出版的。读这本书的好处在于,你可以看到每一个伟大作家,都有一段绕不开的青涩时光,比起后来被推上神坛光环加持的模样,这份稚嫩也有说不出的可爱之处。但那一点独属于简奥斯汀的文气和性灵,终究还是在后来的作品中一脉相承了下去。
【因为之前在简书发过文专评过《诺桑觉寺》,请允许我偷个懒贴过来,原文地址在《诺桑觉寺》——简奥斯汀的文学萌芽】
我最欣赏简奥斯汀的一点,就是她统驭文字的自信。写作的自信既来自于她对小说这种文体本身的自信,在《诺桑觉寺》论小说的专章里已写明(一时找不到原文,就不引了);也来自于简本身的理智与通透。后来的作家常觉得写作时有“脱轨”现象,情节走向或人物性格发展到了一定地步,就会常常不受自己控制地发生变化,但是简始终能够把情节和人物掌控在自己手心里。除了最后一本书《劝导》,其他作品中简都以一种俯视书中人物的姿态出现,她既是作者,又是一个不动声色的旁观者与评论家——哪怕是男女主角,她也不会放过,他们身上的可笑之处,该揭露的就要揭露,该嘲讽的就要嘲讽(还记得那个被威克汉姆迷得团团转的伊丽莎白吗?)
《诺桑觉寺》中,她甚至不隐藏自己超脱于笔下人物的姿态。经常中断叙述,任性地跳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我们的女主角如何如何……”,成了这本书中简最爱用的口头禅。当然,越到后期的作品,这种姿态就隐蔽得越好,她惯用自由变换人称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分辨不清究竟哪些是书中人物自己的想法,哪些又是作者的评论,这当然也成了读简奥斯汀的一大乐趣。
这种超脱姿态,在书中的某些人物身上体现得最明显——漫画式的丑角。(简那个时代的漫画可是大大有名)这一点,简和狄更斯真的很像,乔治·奥威尔说狄更斯,“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总是以一种不变的姿态出现……就跟你在小时候认识的人一样,你总会在特定的场合想起特定的人物,想起他们所做的特定的事情……”。《诺桑觉寺》里的约翰·索普总是在谈马匹与马车、Mrs Allen三句话不离花边……我深刻怀疑简写这类人物最大的动机便是好玩,玩心一起就随手速写一张漫画像,扭曲夸大加简化现实人物。当然,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的诺里斯太太与伯特伦夫人,这种写法就登峰造极了,不但有入木三分的讽刺,外加不动声色的隐蔽。外表虽变了,但细看,还是原来那副骨骼。
这样换汤不换药的还有简奥斯汀笔下的“金钱与爱情”的冲突,也数《诺桑觉寺》中表现得最为简单粗暴。蒂尔尼将军原以为凯瑟琳是富家女,要撮合她与儿子,等知道凯瑟琳的家境一般时就把她直接赶出了家门。这就是一个“不准娶穷姑娘”的故事。若是读后面的作品,还得在脑子里过一遍剧情,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次女主角又嫁了个有钱人啊。”在第一部作品里,简写得可就直白多了。
在写完这三部作品之后,简下一次动笔可就要等到11年以后了。这11年,是她创作的分水岭。待到她归来,改变已成为了必然。后三本书,沉得慌,无论是拿在手里掂量还是放在眼前来读。真没前三本书好读有趣,要的就是研读琢磨。我更喜欢把前三本后三本书放在一起来说来比较,因为我认为后三本书《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劝导》反映了简后期在写作之路上的一程探索之旅。
后三本书和前三本书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1.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踌躇反复,终于举步向前的始发站,而《劝导》是最终抵达之处,守得云开见月明。《曼斯菲尔德庄园》描绘了范妮和庄园的情感始终,这座庄园其实并不可亲可爱,更有一种乡绅阶级日渐没落的暮气笼罩其上,但简最终却让它成为范妮最亲爱的真正的家。她也试图让范妮回归到原来的家庭,但却发现范妮已与父母弟妹格格不入,也曾想过让范妮嫁给富有现代感的,生气勃勃的亨利·克劳福德,但终究还是跨不过道德这道坎,原谅不了亨利有“前科”这一事实,最终也只能用一个埃德蒙,把范妮留在曼斯菲尔德了事;同样被留下了的还有下一本书的爱玛,为了父女夫妻之情双全的结局,最终还是留在了伍德豪斯家那座虽受人敬仰但封闭静寂的小庄园里。看来这段让女主角“走出来”的路并不是简想象的那么容易。直到最后一本书的安妮,才得偿所愿,既嫁了自己的意中人,又得以乘上他的舰船,逃出了那个浮华而虚弱的旧庄园,向着新世界的蓝天碧海而去。
前三部作品,最大的通往幸福的障碍,是金钱——达西是个绅士,伊丽莎白是个绅士的女儿,但凯瑟琳·德·包尔夫人还是认为她低他一等,就是因为伊丽莎白家一年的收入只有两千,而达西却有一万镑。而后三部作品,最刺目的字眼,是阶级。爱玛极力阻止哈丽特嫁给罗伯特·马丁,Lady Russell看不起去参加海军的温特沃思,莫不是因为所谓“上等人和下等人”的区别。
但简真的在否定那些虽然一时身处“下层”,但新兴勃发,富有生气的人们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谈起简,不应只想到摄政时期的优雅风尚,更要看到那个时代的大动荡大变革,也在她的笔端掀起波澜。在简的后三部作品里,我们发现她描述的对象已经不仅仅限于乡绅家庭,而是转向了温特沃思先生一类的海军,转向了像罗伯特·马丁那样的平民——他们尽管会一时困苦(没有继承到像样的家产和头衔),但勤奋打拼,生机勃勃,总有改变自己处境,令别人刮目相看的一天。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乡绅阶级:我们看到的是病歪歪的伍德豪斯先生,懒洋洋的贝特伦夫人,白孔雀似的颜控协会成员埃利奥特先生,还有不切实际的梦想家帕克先生……完美的达西先生已不见,亨利·蒂尔尼这样的吐槽帝更难寻,拉高这帮绅士平均水准的奈特利先生也仅如昙花一现,埃德蒙这样的高大全而面目模糊的男主角至多与爱德华一个水平线——我想,他们的存在,也是简最终决定让女主角走出来的原因。
2.
3.
暂时就写到这里吧,其实这个长长的回答,也算是读简的一个自我总结了。这个终身未嫁的女子,却让多少后世的男男女女倾倒于她的羽毛笔下,先读其文后识其人,回头来看更觉不易。只想在最后对她说,谢谢你,谢谢这个曾经拥有过你的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