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海归们
(2014-10-02 08:23:22)
因为在大学上班,周围海归越来越多,尤其是年轻的新入学校的,基本上都有海外求学或工作的背景,这些海归们归国后的表现各异,略举几类,看看对自己将来的小海归有没有启示。
海归A,这是一个非常令人钦佩的海归。A今年获得我们这个领域里的国家科学自然基金委资助的优青项目,每年全国一两个,由于A以前曾经在我工作过的学校为同门师弟(是我合作导师的硕士毕业生),所以可以说是一路见证了他得成长,但彼此在他做博后回国后才真正有所接触和了解。他在国内经历过硕士、博士,博士毕业后本来是在广州的某医科大学应聘,但由于当时的这个医科大学对国内毕业的博士有三年试用的要求,大概就是这三年不算正式编制等等,其实这个医科大学在国内并没有太大的名气,只是人事制度的规定具有它自己的特点。因此A就选择了出国做博后约8年,师从了比较有名的药剂学领域的教授,后来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中引进回来。A回来后我们在学术会议上见过几面,对A的几点印象比较深刻:1、谦逊。A对国内比较有名的同行都报着向同行学习的态度去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同行体会着他的尊重,就是获得优青,发邮件祝贺他时马上就能收到他的谦虚的回邮。2、感恩。由于我以前合作的导师是他的硕士导师,因此经常从我这个合作导师这里听到A对他的问候,这种长期而坚持地问候使得这个导师在学术圈里传播着A的美名,这点看似细微,但使A的为人广为圈里欣赏。3、勤奋。A自从美国大学引进回来后在中科院就是PI,自己需负责课题组的一切,因此他自己非常勤奋,同时也对课题组的员工和学生要求严格,所以几年里便做出了显著的成绩,而现在他还是一如既往地努力。4、回国后迅速“融入”国内的学术和人际圈。在上海开国际会的时候,记得A曾对国外演讲嘉宾提问,英语口语之流畅让人误认为是美籍华人。但是在他自己做报告时,符合国际标准的PPT,但同时又能使用准确的中文学术术语,不是那种中英夹杂的交流,因此在他身上看不出“土著”和“海龟”的隔阂,这也使得他和国内同行能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互相帮助和接纳。因为我们这个圈子里同样也有很多国外回来的学术精英,在和我们交流的时候经常很难找到精准的中文去表达他们的思想,因此无形中会让人觉得这个海归的高高在上或是不能和国内的同行有效交流,因此这一类的融入国内的圈子就困难一些。其实就学术语言来说,对海归而言,如果自己真正去关注、学习,很快就能掌握,因此,一个精通英文又能精通本国文字的学术类语言对海归回国后迅速融入学术圈或人际圈至关重要,而这个也是海归的优点之一。
海归B、C。我们单位曾经有两个海归B、C,都是抛家别子(老婆孩子依然留在美国或其他国家)。两个在我们单位都约工作了近10年,均已经在国外大学做到了副教授,然后回国在国内做教授,属于那种专注自己的科研和周围没有太多交流的学者。其中A回国后发展平平,虽然学问做得不错,但由于和国内的圈子一直不熟,因此获得课题资助的机会不多,最后还是伤心地又回到美国去了。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还是他的学术思想没有有效地和同行交流,因此也很难获得同行的认可,于是课题机会少,就没有什么后续地支持去让他继续探索。海归B已经入籍它国,是那种比较耐心地在自己领域里持续探索的那种学者,获得了不少国家级的课题支持,从学术上可以说得上是他自己那个领域的大牛。在我们看来他和人交流用英文远自如过中文,因为曾听他主持了很多国外学者的讲座。但不知为什么他一直和自己的学生关系比较紧张,同时和单位领导也没有形成良性沟通,最后调离学院,去到一个更合适的临床研究部门去从事他的研究工作,刚好最近他有一篇很有影响力的文章发表,学校全校表彰,我们都替学院惋惜。这个学问如此高深的归国学者为什么在我们学院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我想依然是沟通的问题,他的优秀没有充分表达出来,然后让周围认可和接纳并为他争取足够的支持。
其实海归回国后能否如鱼得水,不仅仅是知识,至关重要的还是做人,人生在任何一个阶段和环境均如此。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