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之毕业旅行
(2014-06-27 19:59:42)
标签:
杂谈
边走边逛
毕业旅行
收获
|
分类:
一起走过
|
参加完女儿的毕业典礼后,难得一家三口抛开工作、学习,相聚在一起到处走走,权当女儿的毕业旅行。
首先是从女儿所在的学校一路开车到费城的表妹家,一是看看久违谋面的姑妈和表妹一家,二是女儿的上学行旅放在表妹家。表妹是2002年从国内上完研究生后来美国读博,然后在美国工作、结婚、生子,妹夫更是当年本科毕业就来美国读博,赶上美国经济的好时候,于是读到硕士就出来工作了。两个人一个在纽约花旗银行,一个在费城的制药公司,是典型的早一代怀揣百十美元到美国打天下的那种留学生,所以勤勉而节俭。女儿对这对已是美国中产的姑姑姑父的生活理念一开始很是不解,后来和我们交流后,才恍然大悟:体会到姑姑姑父当年纯靠自己打天下,当时那种今天口袋里的钱如果用完了,明天不知道到哪里去找的难处,所以珍惜。而她说自己之所以不解,因为她知道父母是肯定在后面支撑着的,无论如何都有父母可依靠的。对着女儿这翻感悟,一方面为女儿对我们的信任而释怀,另一方面也希望女儿能选择性地学习一些前辈留学生的优秀习惯——勤勉、珍惜。由于费城女儿到过几次,她这次就没有怎么观光,去参加了一个当地的5公里的跑步。我和先生在费城去远观了那个自由钟和参观了杜邦花园。自由钟之所以远观,因为排的队伍太长,一个美国人追求自由的历史记载,所以有很多本土的美国人去参观。杜邦花园之大以及美丽,让人叹为观止,而我最为感概的是这份美丽,因为杜邦先生的慷慨捐出,变为社会的公共财富,于是成为一种历史建筑得以更完善地让后人分享,这种感觉在后来的我们到罗德岛的New
port再次重起。
我们的旅行第二站是华盛顿DC,去看了女儿心仪的学校,然后就是坐BIGbus大略游览了DC,这是我们第一次到DC,所以走马观花,先熟悉一下它的东南西北和体会一下地区文化。走在DC的街头,有一种熟悉的大城市的感觉,西装笔挺而又行色匆匆的人们,繁华的街道,便利的公共交通。因为女儿的高中是非常漂亮而幽静,所以我很怀念女儿的高中,而女儿在DC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记得女儿选校,她的advisor一直说女儿应该到大城市去读书,我心里还不以为然。女儿虽然也是第一次到DC,但全程都是她带着我们观光、搭乘公共交通、找目的地、购物甚至是吃饭,我就乐得跟着欣赏就是。但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产生了一些矛盾,虽然是小事,但在我们随后的交流中也意识到我们思维的差别。一是在观光的过程中,由于美国的阳光过于明媚,我打起了伞,虽然有些鹤立鸡群,但我认为这并没有妨碍别人,并且由于我的研究方向是皮肤外用制剂,光致皮肤老化以及其他疾患是我的研究所在,所以坚持自己的物理防晒。而女儿觉得我的行为格格不入,屡次提醒我入乡随俗,让我有些恼怒。于是和女儿理论,女儿对美国人的享受阳光暴晒很是欣赏,并且身体力行,我曾劝说、反对到最后只能让女儿自己去感悟,我不知道女儿是否把这件事也看着是一种对美国文化的融入,因此,我只能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女儿交流,对女儿在这个方面的坚持己见或者说受周围的影响有的时候有一种无力的感觉,感觉到思维的隔阂。另一件小事是事关沟通,在我们的行程中,由于是女儿安排食和行,女儿本来就是一个吃货,每到一处都能找到当地比较有名的吃饭的地方,但都不是中餐,我抱着体会新鲜美食的心情乐呵呵地跟着女儿,而一向对中餐以外的食物均不屑的先生不乐意了(我也没想到先生如此不适应西餐,踏上美国他就有一种饥寒交迫的感觉,因为都是冰的,所以吃不惯),所以父女之间的矛盾出来了,一个认为带着他到处找吃的还不领情,一个认为怎么不替他考虑。其实,后来和女儿交流,觉得还是事先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我们都很想当然,其实象这件事事先沟通好,爸爸提要求,女儿去安排,然后大家一个目的地,事情就高高兴兴地解决了。我们在这边旅行地过程中边体会着人生琐事,享受着难得地家庭团聚。
旅行的第三站是到罗德岛New port,这个是女儿听同学推荐介绍,然后将它纳入行程的。New
port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海滩休闲,美不胜收,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是早期的美国富人度暑假的胜地。这些美国富人包括创办了范德比尔特大学的范德比尔特先生,早期他们在这里建望海的豪宅作为度假,后来就陆续捐给历史保护组织,然后就是向公众开放,豪宅因得到有力地保护所以依然极其精美,象一座历史博物馆,而这屋子里曾经的主人也因此而流芳百世了。这种文化我个人认为是美国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捐赠、发扬光大、分享。这些豪宅和美丽的海景让人留恋往返,是一个值得再去的地方。
旅行的第四站是纽约,2012年全家曾经匆匆来过一次,当时感觉它象极了香港,寸土寸金,有些拥挤。但这次多住了几天,体会到纽约是一个住着住着就会非常喜欢的大城市。由于先生一直挂怀着上次没有见到女神像,所以这次我们特意安排在纽约多呆几天。同样我们还是先坐旅游观光巴士大致游览了曼哈顿以及布鲁克林,并且专门坐船去看了美国女神像,这个在《美国鼠谭》里被认为是见到她就到了民主的美国,我的感觉就是振臂一呼,全世界的人都奔美国来了。在这个大致游览过程中,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车游布鲁克林的犹太人聚集地,象老电影一样,那些犹太人装扮特色,从容地走在大街上,有些不拘言笑,只有小朋友特热情,都隔着窗户和我们这些游人打招呼
。由于我们这次是住在中央公园附近,所以从中央公园穿行过几次,不得不佩服这美国政府,居然在这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有这么一个大的休闲处所。到纽约的第三天我们才匆匆去了大都会博物馆,场地之大和展品丰富得我们只有跟着人群才找得到出口,这个没有政府参与全靠收藏家赠与及博物馆自行经营(我在介绍里听到的,不知道是否正确)的博物馆真是让人概叹,而且在这里我们还碰到一件趣事,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婴儿,女儿看着特别好玩,这个在外面不轻易问人的女儿问这个小孩多大,居然那个妈妈说是two
and a half
weeks,看来这艺术修养要从初生儿抓起。在纽约的第四天我们就近参观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同样里面非常多小朋友,心想着女儿小时候要有这环境,不也培养出这个爱好来了。逛完自然历史博物馆,我们准备到酒店去取行李,和纽约的朋友约吃晚餐。路过一家citi
bank,我们却有了意外收获。在美国旅游了几天的先生无知者无畏地走进银行,其实是因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身上有一大包女儿平时购物攒下的零钱,一分、一毛的,怎么也用不上,可是还不能丢,女儿说在美国丢钱是犯法的,我们也不懂,于是一直在身上带着,先生说到银行去把它们换成整一些的好带。美国的银行工作人员在我们看来真是令我们中国银行的羡慕,除了柜台上的cashier还有就是一些banker,没有见什么顾客。一个叫ali的banker见到我们进银行后非常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然后女儿就大概和她讲了一些我们想做的事,Ali的意思是我们可以换整,
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数零钱的工具,看是多少,然后入到我们在citi的账户上,其实此时我们并没有美国citi的账户。女儿给先生翻译后,还觉得不好意思,觉得先生也不先问问,就理直气壮地坐在banker的面前。其实后来的事情有些戏剧化的。我向她们解释了我们并没有citi的账户,但我们就是想换成纸币,因为这个不好带,听到我的请求后,一个cashier居然给我们一个数零钱的板子,还教我们怎么数,然后居然还帮我们凑成美元纸币,也不需要账户什么的,看来还是沟通最要紧。热情的ali听到我们没有citi的账户,一看我们就象那种送孩子到学校读书的,于是及时向我们介绍说我们可以开一个citi账户,并且是女儿、先生和我都可以共同操作的那种账户。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们本来就是想开立美国银行账户,只是问了HSBC,说是需要女儿的选课单,而这个我们现在是提供不了的,所以就没有再去考虑这件事。这下我们和Ali的谈笑间居然开立了citi的账户,而且卡片都可以寄到国内的那种。最好笑的是,Ali在帮我们开立好账户后,还介绍说她们银行晚上有reception,是关于如何投资买房的,如果我们有时间,欢迎我们参加。哈哈,看来我们也成了那种看起来是可以到美国买房的中国人了。这次经历,让先生又多了一个教育女儿的机会:什么事情都要沟通,不要被自己的思维定势局限。
我们的毕业旅行就在这种琐琐碎碎中结束了,我们启程回国,女儿到意大利完成学校的项目。期待着女儿回国后我们的再次国内游。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