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年轻的朋友
(2014-02-23 11:09:45)
马上要开学了,小老乡们都返校了(老家的孩子在我校上学的),我们由于女儿不在家上学,于是母爱父爱泛滥,对几个小老乡象自己的孩子似的关注。于是,正好趁双休日,请他们到家里来吃饭。原本我是想请他们在外面吃饭,聚一聚,和这帮和自己女儿一般大的孩子聊聊,新学期里有什么我们能帮忙的就帮些忙。先生说这些孩子还没到过我们家,请他们到家里来,可以看看电视,聊聊家常,更有意义些。于是三个小老乡就在我家聚会了。
女孩K,这个是我非常喜欢和欣赏的孩子,大四,开朗、阳光,自她上大学来报到,K就落落大方的,很善于和大人们沟通,我们有那种很投缘的感觉。后来孩子的妈和我们熟悉了,居然还是先生同学的同学,于是更亲切了。这孩子每个节假日都会发过短信问候我们,寥寥几句让我们感到自己有一个很亲切的小辈朋友。碰到我们帮助她的时候,也很自然地接受,不扭捏,一种让彼此都很开心地感觉,所以觉得和我们大人之间比较容易成为朋友。其实这孩子在她妈妈眼里,还是没长大,需要倍加痛爱的独生子女,因为上个暑假这孩子因感冒引起肺炎,她妈妈紧张得半夜叫上我们几进几出急诊的,看得出在妈妈那里也是那种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宝贝,实际上这孩子在外面既能落落大方,也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昨天在我家的时候,K看到我和先生在厨房里忙碌,马上问能帮做什么,虽然我们用不着她做什么,但这孩子的问候让我们很开心。看来不用她做什么,这孩子一会儿在客厅里和另外两个孩子交流得很热闹,一会儿来看看厨房里和我们聊聊天,上桌吃饭的时候帮我们摆摆碗筷。
男孩Y,大二,高大、阳光、开朗。这孩子上学早,和女儿同年,已经是大二了,很上进,碰到这两个师兄师姐就问GPA,并谈自己的计划,如考研或出国。学习应该是很努力,坐着轮椅去考的四级(篮球比赛的时候伤了半月板),考了610分,应该是个很高的分数了。不知怎的,后来一聊起,居然又是先生同学的同学的孩子,这世界真小。先生虽然不是做老师的,可是比我还爱教育年轻的孩子,但是女儿在家他又不怎么教育。Y很有趣,这么大男孩,先生说一些大道理的时候他居然很赞同,也不知是不是真的认可,但总的感觉这孩子很好沟通。这段时间这孩子因半月板受伤,一直在学校租住着公寓,因为不能爬高低床。因为年龄小,K比较照顾Y,像个小姐姐。
男孩Z,大四,和K是一个院子长大的,一起考到中大,爸爸和K的爸爸是同事,但这个孩子我们接触得不多,只是请小老乡吃饭的时候一般叫上他,也是比较开朗的那种,已经保研到中科院读研。
三个小老乡在我们家吃火锅,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都很坦率,和我们这两个大人交流也不拘束,这是不是现在独生子女的优点,自小在大人堆里长大,所以无论是长辈还是自己这代人,都能够比较坦然地交流。可是吃完饭后一个小细节,看来独生子女还是有很多不同,由于小孩比我们大人胃口好,我和先生吃完后先生准备进厨房再做点包子给他们带上,于是我和先生进厨房了,几个小孩自己吃完后在客厅里看电视。等我们忙好厨房回客厅收拾时,只看见小姑娘K在慢慢收拾那吃完火锅后有些狼藉的桌面,尽管K应该在家也不怎么做家务,但是她慢慢地在一点点收拾,而两个男孩子在沙发上聊天,吃零食,对K的做法有些熟视无睹,应该是在家习惯了妈妈的劳动。这个小细节,让我想起了这两年招的研究生,实验室里打扫卫生已经成为一件困难事了,一是没有这种意识,手不勤;二是打扫卫生的经历太少,很难收拾整齐,手也不巧。一般也是督促几次,才勉强看得过去。这种意识和能力是不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平时包办太多,以至孩子不知不觉地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了。
写这篇小文的时候,女儿正在纽约的朋友家借住,准备参加明天纽约市的马拉松,但愿女儿能够尽力做到手勤、眼到、感恩,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小客人!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