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趣的现象

(2013-10-17 21:11:12)
标签:

杂谈

语言

分类: 妈妈心语

   近来听了两场关于专业的报告,一个是来自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M教授,一个是来自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G教授,领域相近,都是在美国高校做教授比较杰出的华人,但两人做报告的方式和效果具有对比性。

   M教授用十分学术的方式做全英的报告,他表明在美国用英文做报告,所以不太会用中文做报告,尽管从他的简历来看应该是在国内念完博士然后出去做博后后再转faculty的。英文的PPT也非常学术化,无论是研究的深度还是呈现的内容,都应该是他的研究领域里比较杰出的。但大家听完后并没有很大的反响和互动提问,也许我们老师和学生是对英文的讲演还不是十分熟悉。G教授却用比较标准的京腔做中文讲演,尽管他的PPT也是全英的,PPT没有M教授学术气息强,也许是研究领域的差别。但G教授用很诙谐的京腔和幽默的表达方式来讲述他的研究,反响十分热烈,直觉如果G教授用他的口才在国内申请科研项目,应该是所向披靡的,典型的国外工作却对国内的趋势掌握得很透彻的一类学者。G教授的简历里他是本科毕业后出去念Ph.D,然后在美国做研究和大学的faculty。照道理他应该很难用中文描述学术的问题,但他不但能描述,还会用我们比较流行的中文时髦语,所以提问和交流就很热烈。两个教授的学问各有千秋,但两个人的交流方式却使报告的效果差别较大,不禁让我思索这在外求学和做研究的,到底是努力融入而忘掉了母语在学术上的应用还是做到真正的中西融会贯通,如果是针对女儿,我倒希望她能象G教授一样,无论中英,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均能表达娴熟,这样才真正的是既有国外教育背景又能有本国知识底蕴的优势。

  记得今年暑假一家人游三峡,碰到一家从美国回国探亲顺道游三峡的父子三人,两个儿子和父亲交流的都是英文,我们闲聊中得知父亲是八十年代末出去的,大儿子可能是国内生很小带出国的,所以中文基本能听,小儿子是ABC,中文听也费劲,所以我们游玩过程中估计导游的介绍这个小儿子可能是听不懂的。女儿刚好与这个大儿子是同一年级的,所以他们一起交流关于申学的事情,那个孩子的的英文及举手投足十足美国人,除了华裔的面孔,已经没有中国元素的烙印了。

  近期还看过一部电影《纽约客@上海》,一部轻喜剧,反映一个有着华裔面孔,但因为自小要努力融入美国而刻意不说中国话,最后来中国时不懂中国文化、语言,却在办事的过程中谁都误认为他应该懂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剧情十分逗乐。剧中还有一个小美国小女孩跟着妈妈客居上海执意不说英文的场景,当然小女孩还是能说一口标准美语的。

  联想起近来和女儿skype,有的时候女儿也会说不知这个中文怎么说,让我有些哭笑不得,看来等女儿申学后还是要加强中文的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